55年來,秉承重視實訓、技能先領的辦學傳統,從“藍領”的技工教育到“金藍領”的高級技工、技師和高等職業教育,始終堅持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為己任。教書育人突出實訓特色、技能先領;管理育人突出德育特色、德育為先;服務育人突出教育特色,示范在先。正是有了這些敢為人先的辦學嘗試,才能促使我們在55年的辦學歷程中創造了“四個一”的奇跡。
一、堅持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重視實訓,教書育人突出實訓特色、技能先領。55年來,學院始終堅持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圍繞人才培養中心,在建校之初是以研帶產、以產養教,終的落腳點則是教書育人,學院的發展由小到大。55年來,學院的實習工廠(濟南機床六廠)為學院的建設發展做出了貢獻,尤其是在從事技工教育的45年間,歷史的原因,即便有過中止辦學的記錄,卻沒有停止辦廠的記載。學院的實習工廠始終與學院的發展一路同行,積極配合學院的各項教育改革和管理改革措施,其實訓科目等內容始終與學院的高技能人才培養相輔相成,產訓密切結合,并駕齊驅,共同完善,和諧發展。55年來,實習工廠多次與日本三菱、德國布魯克納公司、法國DMT等公司合作,產品暢銷16個國家和地區,多次獲省優、部優產品獎;制造的感光材料、雙向拉伸薄膜等多條大型生產線和為國家造幣總局開發的人民幣專用生產線填補了國內空白;1996年復合氮化硅陶瓷刀具中試生產工藝及關鍵設備獲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重大科技成果獎;1998年JK6—006經濟型數控模具磨床獲中國機床工具博覽會優質展品春燕獎;2001年與中國科學院感光研究所合作開發TB550高清晰度感光膠片生產線,生產的感光膠片供“神舟號”飛船進行攝影使用。可以自豪的說:實習工廠始終與學院的建設發展共存共榮;歷史可以見證:實習工廠為學院的發展建立過不朽的功勛;作為學院的實習單位,實習工廠為學院的高技能人才培養,積淀了深厚研發能力和產訓結合的辦學經驗。
今天,學院的實習工廠依然是國家機械電子工業部生產工具類磨床的定點企業。擁有各種先進生產設備560余臺,固定資產1660萬元,是國家二級計量合格單位。在“知識改變命運”的時代,實習工廠全體員工嚴守“明德厚能,博學篤行”的校訓,秉承“求真、求實、求精、求能”的校風,踐行實習工廠“為教學服務,為社會服務”的宗旨,遵循實習工廠“管理出效率,經營出效益,育人出效果”的理念,高揚實習工廠“院興我興,廠榮我榮”的精神,謹記世界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的名言:“戰勝自己是不容易的勝利”。盡職盡責,盡心盡力,堅持產訓并重,堅持產學研結合,堅持自主產品研發與非標產品生產并重,堅持一手抓教學,一手抓生產的工作思路,同心同德,齊心協力,共同謀求實習工廠的新發展。
鋼鐵是怎樣練成的?國手是怎樣培養出來的?重視實訓、產訓結合的辦學傳統就是基于以上50多年的辦學積淀沉積下來的。優良的辦學傳統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上幾件先進的大型設備、引進幾位博士、專家就能形成的。它需要一個從理論到實踐、由實踐升華到理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在生產實踐中邊學習、邊研究、邊開發、邊悟透教材知識,當教材在具體的生產實踐中內化成教師心智的有機成分后,教學也就不再變的艱澀乏味,學生的學習也就不再感到枯燥無味,才能在理論和實踐的一體化教學中,將書聲朗朗與機聲隆隆融合為一首大型的交響樂,在悅耳但和諧的音符中去領略知識給人的發展帶來的愉悅。
在產訓結合的關系中,學院始終堅持“訓”是目的,“產”始終為“訓”服務;良好的實訓,必然誕生優良的產品,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千年之交,學院進入高等職業院校后,“研”再度被提到了教學管理的重要地位。側重在教學研究中,更加注重與高等職業教育層次發展相協調的理論與實習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教學實踐和理論研究。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
首先是重視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正如******************總理所言,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沒有優秀的教師隊伍,沒有雙師型的師資力量,就無法滿足高等職業教育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需要。因此,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成為學院建設發展的重心。學院利用政策鼓勵教師進修專業理論,培養自己的碩士、博士;同時積極引導和激勵專業理論教師深入社會生產、深入車間、深入實習實訓一線,大膽實踐,積極探索,堅持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為實現一體化教學奠定堅實的師資力量。
其次是堅持開門辦學,走校企合作的路子,促使師生在社會生產第一線進行歷練,促使教學貼近社會進步、貼近社會生活、貼近社會生產、貼近學科專業、貼近專業發展、貼近職業操守。學院先后與山東航空公司、濟南二機床集團、萊蕪鋼鐵集團、石油濟柴、青島海爾集團、河北富士康公司、深圳震雄集團等百余家省內外知名企業聯合建立了實習就業基地。師生在這些企業中,積極參與企業的生產、設計、加工、裝配、調試、檢驗等生產過程,不僅提高了技能,增強了社會生產的直接經驗,同時切身體會到企業文化氛圍,職業道德建設、職業操守、職業素養得到了完善和強化。
第三,一體化教學模式將理論教學內容與實訓教學內容有機地融合,破解了原有的單純的理論教學的枯燥性和抽象性,教師在教學中將專業理論與之相配套的實訓項目相組合,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了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和學生的新鮮感,更加利于學生接受所學的內容。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形成了邊教邊學,邊學邊做的腦手并用、理論和實踐并舉的動態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的過程也是一個做的過程,教師的教結束了,學生的學也入門了,也會操作了。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既能極大地提高教學時間和教學社會的利用率,也促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靈活、富有趣味性和針對性,師生真正地在教與學的具體實踐中切身領略知行合一的樂趣。
第四,注重教師的理論研究,提升科研水平,目的在于提高教學質量,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學院重視教師的學術研究,每年通過學術年會的形式對優秀的學術論文、科研項目進行年終發布和講評、獎勵活動,營造了學術氛圍,推動了科研和良好學風建設。
55年來堅持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研的目的是推進教學創新,產的目的是推動訓的成果,訓的結果則推動產品為社會服務,人才為社會生產服務。從舉辦中級技工教育注重并凸顯技能訓練的辦學模式,到高級技工教育、技師教育、高等職業教育的不同時期,我們延續了注重實習實訓教學,突出技能訓練的辦學傳統。重視實訓、凸顯技能為學院、為師生帶來了累累碩果:
199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產訓結合研討會在我院召開,在同年舉辦的首屆中國青年奧林匹克技能大賽上,我院三名學生、代表山東省青年工人參賽,榮獲“國家技術能手”和“全國機械行業技術能手”稱號,受到了時任國家總理李鵬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并合影留念。
2004年舉行的全國技能大賽山東賽區的比賽中,我院師生分別獲得了計算機技能操作一、二、三等獎;維修電工、數控機床等項目的前三名和電子商務第四、五名的好成績。后代表山東省組隊參加全國技能大賽,取得了維修電工學生高級組第二、三、七名和普通組第九名、數控加工中心第十名的優異成績,結果是:在進入全省前100名選手中,我院師生占了23名。有23名師生分別獲得技師資格、全國和全省技術能手稱號,受到了山東省領導的接見并合影留念。
2006年9月,我省組織的第二屆全國數控技能大賽山東賽區選拔賽上,我院19名師生參加,其中,在數控銑賽事中,我院3名教師囊括了全省教師組第一、二、三名,1名職工獲全省職工組第一名,2名學生獲全省高職大專學生組第一、三名的好成績;在數控加工組的賽事中:我院2名學生獲全省學生組第一、二名;在數控車賽事中:我院1名學生獲全省學生組第二名,1名教師獲全省教師組第三名。同年11月,在省勞動廳、教育廳、經貿委、省總工會和團省委共同舉辦的2006年山東省計算機技術技能大賽中,我院計算機系7人獲優秀獎。12月,在山東省教育廳組織的山東省大學生數控技術競賽中,我院獲全省數控車床組團體一等獎、全省數控銑床組團體三等獎;另外,在數控車床組賽事中:我院獲得1個金獎、2個銀獎;在數控銑床組賽事中:我院獲1個銀獎、1個銅獎。
2007年,在我院傳統辦學特色——突出技能訓練培養模式下,計算機系新建專業首次組隊參加省和全國大學生廣告設計大賽。在省級大賽中:獲省級一等獎1個、二等獎2個、三等獎3個、優秀獎28個;在全國大賽中:獲全國三等獎2個、優秀獎1個。同年,計算機系參加全國第二屆技工院校技能大賽,先后囊括了濟南市、山東省選拔賽的1、2、3名;獲全國大賽2個優秀獎的好成績。
2008年,我院在第三屆山東數控大賽中獲得教師組數控銑第2名、第4名,數控車第3名,學生組數控銑第2、3、4名,數控車第2名、第4名、第11名,加工中心第1名、第3名,第4名;在2008年六部委組織的全國數控大賽中,獲得教師組數控車第10名,學生組加工中心第16名;同年舉行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獲“注塑模具CAD與主要零件加工” 三等獎 。
2009年,學院在全國各類技術競賽中繼續取得驕人成績。機械工程系和機械制造系參加的全省職業院校數控大賽獲一等獎,并代表山東省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數控大賽獲三等獎,參加的全省職業院校模具大賽獲二等獎;電氣及自動化系參加的全省職業院校電子大賽獲一等獎;信息工程與藝術設計系參加的第三屆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在山東賽區取得了一等獎2個、二等獎5個、三等獎4個、優秀獎40個;在全國大賽中取得了二等獎3個、三等獎2個、優秀獎13個;經濟管理系參加的第五屆全國大學生創業設計大賽獲得山東省高職組亞軍,大學生企業經營管理沙盤模擬大賽山東省二等獎。
在突出技能的基礎上,學院各級領導、教師,在管理及各類學術方面善于總結實踐經驗、升華到理論方面進行研究,多年來參加省委機關工委、省委高校工委、主管廳組織的各類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管理理論研究、各類學術研究,也得到了長足進展,獲得1——3等獎80余項。
多年來,我院師生通過一系列重大賽事,增長了才干,鍛煉了隊伍,振奮了精神、擴大了影響,提高了學院知名度。重視實訓,技能先領,縱觀55年辦學歷程,全體師生員工一路走來,走出了一條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行合一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培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