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本期毛毛雨茶寮的話題是:“文科學生VS理科學生”,探討文科生和理科生誰能在社會進步中發揮更大作用。
澄海(能動學院):文科生說文科是社會進步的動力,為數學廢寢忘食的陳景潤就笑了;文科生說文科是社會進步的動力,北大賣肉的陸步軒就哭了。
孫耀東(外國語學院):數十年前,流行的一句話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全天下!誠然,在我們國力落后、缺少科學技術的時候,自然科學研究有不可替代性,社會經濟發展不能缺少科學技術的進步。但是,我們當今社會面對的不僅僅是科學技術與西方的差距,更是社會中的貧富差距以及物欲橫流中人們精神家園的缺失。因此,文科生作為人文精神的傳承者和研究者,更應該在物質生活豐富的今天受到社會的重視。十年后的今天,也有一句話在流行著: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在這句話的背后,是對個人奮斗的蔑視,對權勢的盲目追捧。這也從反面反映了某些規則的缺失;而這種缺失不是由自然科技的進步與發展能補償的。
張泓泉(信息學院):毋庸置疑,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理工科學生在這個越來越依賴科技進步推動其發展的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理工科學生無論從人數抑或是獲得的培養經費上與文科生相比都有很大的優勢。社會對于理工科畢業生,特別是高技術人才的需求也是與日俱增。具體到就業來說,理工科學生中成為白領的人數也相當多,比如IT類的研發工作。而且因為有專業知識背景,理工科學生比文科學生更適合做相關產品銷售的工作,F在的趨勢是理工科學生基本上能承擔文科學生所能做的所有工作。大多數理工科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好于文科生。我想說的是:科技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改變了整個世界發展的走勢,我們理科生則在不斷推動著科技的發展。
修平(文學院):在我看來,文科生與理科生同樣擁有社會進步過程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作用和內在價值。誠如泓泉所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我認為,其成為第一生產力的前提是社會制度的完善和支撐整個社會基石的穩定性。在穩定的社會實體內,科學技術發揮著人文學科無法發揮的作用。但是,把問題放到整個人類社會,在每一次社會大的變動中,起到靈魂先導作用的往往是人類思想意識的突破。比如西方文藝復興帶來了以后一系列的科技突破,如果人類的思想不解放,那么我們就沒有談論科技的根本條件。
王玉凱(法學院):北京大學出版社在2001年出版了一套《人文社會科學是什么》叢書,邀請了國內經濟學、歷史學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知名學者對相關領域的基本問題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旨在普及人文素質教育,推進人文建設進程。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先生在叢書的總序中深刻地闡述了他的人文社會科學觀念,“在學習和掌握具有實用性的自然科學知識的時候,我們更不應忘記對于人類來說重要得多的學科,即使我們掌握生活的智慧和藝術的學科”。
“國外的很多著名理工科大學早已重視對學生進行人文社會科學的教育,他們的教育理念是,不學習人文社會科學就不懂得什么是真正意義的人,就不會成為一個有價值、有理想的人”。簡言之,自然科學讓我們洞悉物質的世界,人文科學讓我們了解內心的自己。當然,不同的人文科學其著力點是不同的,經濟學旨在推進不同主體的有效選擇,法學則重視維系社會的公平和人民的權利,文學的價值更多地在于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和藝術品味,等等。但是在促進社會的秩序運行和個人的幸福生活方面,人文社會科學是殊途同歸、有機聯系的整體,這也是人文社會科學的核心意義。
我們當然沒有蔑視自然科學的意思,相反地,我給與自然科學工作者崇高的敬意,沒有他們,我不可能安然端坐于計算機前,舒心地寫著這些長短文字。但為什么我是在干這些而不是利用計算機為所欲為、自甘墮落呢?因為國家的法律約束著我,因為社會的倫理教化著我,這樣的約束與教化不可能像眼前的電腦一樣可以看得見摸得著,但是它確實存在而且深刻地影響著我和你———不論你選擇了理科還是文科。康德說:世界上只有兩樣東西值得我們敬畏,一是頭頂的星空,二是心中的道德。而道德的維系和建設,正是與人文科學工作者的努力分不開的。什么是我們不能失去的呢?我們不能失去的太多太多了,但是我想,重要的當然是人文科學構建的社會正義理念和價值選擇。當然,好讓我們文理科學生共同努力,建筑人類的教堂,守護我們虔誠的信仰。(孟晗 解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