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技校網:上職業技術院校,學技術前景一片光明
職業技術院校發展方向
職業教育是終身教育。各高等職業院校緊緊圍繞自己的培養目標和辦學特點,在專業設置、課程設置、教學方式等方面不斷深化改革,堅持以能力培養為中心,努力辦出高等職業教育的特色。積極推進課程和教材改革,開發和編寫反映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具有高職教育特色的課程和教材。加強實踐教學和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強化學生實際動手能力。注重受教育者的專業技能、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推行彈性學制、學分制,放寬升學年齡限制,拓寬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渠道。完善教育評估體系,把就業率作為衡量職業院校辦學水平和效益的重要指標,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聯合辦學,實行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相結合、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相結合,拓寬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空間。
職業教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
對考生和家長來說,職業教育在10年前還是新概念,因為大多數職業院校的辦學時間也就10多年。但是,它的發展勢頭十分迅猛。據統計,目前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1909所,其中本科院校800所,高職(專科)院校1109所。
我國已經基本形成了每個市(地)至少設置一所高等職業學校的格局,成為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利益聯系直接、密切的高等教育辦學機構。
十年來,高等職業院校全日制培養的畢業生累計超過800萬人,目前在校的學生也已經接近800萬人,超過了本科生。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高等職業教育已占據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廣東情況同樣如此,目前全省有高職高專院校66所,在校生近50萬人,占本專科在校生總數的一半以上。預計未來幾年,招生比例將繼續加大,達到55%-60%左右。
中國迎來職業教育時代
有關教育專家指出,中國已經迎來“職業教育時代”。專家指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豐富了高等教育體系結構,完善了職業教育體系結構;順應了人民群眾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順應了現代化建設對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2005年下發的《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就提出:要以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宗旨,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專門人才。廣東省省委、省政府2006年專門召開了全省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出臺了《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要求廣東職業技術教育必須大發展大提高。
據權威人士透露,在番禺職業技術學院、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兩所院校順利進入國家首批示范性建設院校之后,廣東省也正醞釀實施省級示范性高職建設計劃,從而帶動全省高職院校加強建設,加快發展,辦出特色、質量和水平,推動全省高職教育更好地適應地方經濟發展需要,適應大眾化高等教育發展需要。
可以說,高職教育的發展方興未艾、前景光明!
職業教育大發展源于經濟驅動
根據國際教育標準分類(1997年),高職教育屬于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這類教育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發達國家發展很快,其基本動因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驅動,主要是產業轉型和高技能的發展,提出了許多新的就業崗位需求。這些崗位要求的技術,主要已不是經驗技術,而是有著廣泛性和針對性較強的知識背景的理論技術。這類“技術應用”人才傳統教育模式難以培養。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經濟發展,同樣提出了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需求。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經濟方興未艾,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生產力正在發生革命性變化,產業結構和勞動力結構也在發生深刻變化。在這個大格局中,知識經濟、新型工業化道路對勞動者的知識技能的要求進一步提高。所以,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時代賦予的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任務。
目前,廣東的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整個現代化程度的提高,工業化水平的提升,對大量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各類技能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短缺,已成為制約廣東產業優化升級的一個瓶頸。不打破這一瓶頸的制約,所謂提升產業技術自主創新能力、轉變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等,都無從談起。廣東要走上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推進城鎮化,要實現教育現代化,要促進人民安居樂業和社會和諧穩定,就必須加快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沒有一支高技能、專業化的勞動大軍,再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機器設備也很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