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微博中流行這么一句話:“選擇一份你喜歡的工作,這樣工作的8小時你就是快樂的;再選擇一個你喜歡的人,這樣工作之外的8小時也是快樂的。在醒著的16小時都能快樂,那是多么幸福的事。”
喜歡一個人可遇不可求,需要緣分和機緣,而喜歡一份工作自己是能做到有所掌控的,而這樣的掌控先得從升學規劃開始。
雖然我們的人生道路很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我們還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了一步,可能會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能影響一生!在現在這種規范化、程式化的社會,人生緊要的只有幾步:高考、就業、婚姻!“高考”作為人生三大拐點基礎就尤其重要,而升學規劃為高考的成功指明了方向。
隨著高校培養模式由“精英式教育”到“大眾化教育”的轉變,必然導致越來越的學生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上大學”只是學生基本的需求,“上好大學”才是學生更加努力學習的動力。
同時,高中生留學也逐步突顯對高校招生的影響,“全球化”的生源爭奪越來越明顯。留學熱早已不再新鮮,但與以往本科、研究生為主的留學主體不同,如今高中生開始成為留學大軍的主力“尖子生”往往有這樣的理想出口:“三分天下”——三分之一海外留學,三分之一就讀港澳臺名校,三分之一就讀國內頂尖名校。
雖說“上大學”比起過去越來越容易,但是“上好大學”依然不容易,甚至更難。這個就更需要學生加倍努力學習,做好自己的升學規劃。
事實上,有不少學生也認為“上大學”就是為了吃飯,謀一份體面的工作,或者是因為周圍的人都上大學,這樣理解上大學的真正內涵是不準確的、是片面的。
一般來說,上大學有兩大目的:一是求知,為未來發展做準備;二是求職,為以后找個好工作,多賺點錢。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因為在知識經濟時代,好的職業都是建立在知識的底座上的,很顯然求知的作用尤其重要。
大學已經不僅僅是學習知識的地方,更是一個學生提升自我,增長智慧的場所。如果一個大學生到畢業的時候都沒有領會、做到這一點,那他的大學學費至少有一半是白交了。
知識,在哪里都可以學到,上不上大學都可以,甚至無需大學教師這個群體來教,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食堂的師傅都能教會我們很多知識。但是智慧的啟迪則要難得多,這需要一個好的場所和條件,通過各種方式,包括教、學,來挖掘,通過各種東西來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