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的位置:
山東技校網 >> 職場寫真 >> 紡織類畢業生供不應求
紡織類畢業生供不應求卻普遍遭遇招生難
近日,《紡織類專業畢業生就業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發布,《報告》顯示,紡織行業近年來加快轉型升級,發展空間無限拓展,這為紡織類專業畢業生提供了更多機遇和崗位,就業狀況和前景良好。
《報告》指出,盡管隨著科技進步帶動的勞動生產率提升,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就業的人數在2008年達到1172萬人后逐年下降,但2014年這一數字仍然達到975萬人,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就業人數比重的10%,仍然是關系就業的重要民生產業。
據《報告》統計,目前全國設有紡織有關專業的本科院校約有200所,高職院校約290所,中職院校約900所。
“紡織類專業畢業生一直供不應求,但近幾年,各校普遍遇到招生困難。”中國紡織服裝教育學會會長倪陽生發布《報告》時分析,“一是業外對紡織行業的情況不甚了解,還停留在過去陳舊的認識上面;二是學生對紡織服裝專業就業的去向和就業后的前景不明晰。”
目前紡織行業仍然集中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東部地區,2015年規模以上紡織工業中,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山東、上海這5省一市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占全國比重約為70%。“這意味著,紡織服裝業非但不是夕陽產業,而是一個發展潛力大、科技含量足、產品附加值高的產業。”倪陽生說。
正值全行業加快落實《紡織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向紡織強國沖刺的關鍵階段,11月23日,行業首份《紡織類專業畢業生就業報告》正式發布。《報告》由中國紡織服裝教育學會牽頭組織,東華大學、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等全國知名紡織類高校經過2年多的調研編制完成。《報告》從紡織行業發展的視角出發,回顧了自建國之初到如今我國紡織業發展的歷程,梳理了紡織行業崗位分布,并通過大量調研收集整理了百余份各高校專業、畢業生的資料,向社會真實地描繪了現代紡織行業的實際情況,通過畢業學子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可以看到整個紡織產業的整體格局,以及產業未來的前景和趨勢。《報告》的發布必將為教育行政管理、人力資源、企事業單位、研究機構以及廣大畢業生和高考生等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中國紡織服裝教育學會會長倪陽生在《報告》的前言中,以自身多年的紡織教育從業經歷,深情地表達了對紡織業的熱愛,并殷切期望有志的年輕人了解紡織業、客觀看待紡織業,進而準確做出自己的職業選擇,投身紡織業,與行業一起成長,書寫自己無悔的人生,實現自身價值。他表示,這份凝聚了紡織教育工作者集體智慧的《報告》,以第一手的素材客觀地反應了紡織業的現狀和未來,以及人才成長的現狀,大量的案例也將給社會一個重新審視紡織業的機會,這將給考生選擇專業,以及未來的擇業提供有力的幫助。
支柱產業前景無限
紡織工業是我國的“母親工業”,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紡織工業一直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以2015年數據看,我國紡織行業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占整個規上工業的比重為6.4%,利潤總額占整個規上工業的比重為6.1%,稅金占4.3%,投資占5.3%,出口占全國的12.79%,就業比重占10%。可以看出,有十分之一的就業由紡織服裝業創造,衣著類消費占全國人均消費的7.4%,我國纖維加工總量占全球的55%,紡織服裝出口占全球市場份額的38%。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紡織服裝行業的重要性。一般認為占GDP比重超過3%的行業就具備支柱產業地位,經估算紡織行業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過3%,國家支柱行業的地位沒有改變。
在社會部分人眼里,紡織業被認為是夕陽產業,這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考生報考紡織院校和紡織類專業的積極性。有數據顯示,在當前經濟下行的壓力下,紡織業的表現在整個中國工業中依然名列前茅,這反映出紡織業仍然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和產業競爭活力的行業。穿衣作為人類生存的基本訴求,在有著13億人口的中國永遠是不老的行業。
發達國家已經對紡織業有了新認識。在美國,作為“再工業化”的戰略體系中,也赫然將紡織列入其中。今年4月,美國“革命性纖維和織物研究創新院”宣布成立,這已經成為美國第八個國家級創新研究方向。德國在工業4.0的大背景下,制定了紡織業的長遠振興計劃futureTEX,這一規劃旨在紡織業在新材料、能源、信息等領域創造出全新的舞臺。
《報告》通過大量的實地調研,用圖文方式,展示了紡織行業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企業環境已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昏暗、陳舊的環境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斬新的廠房,花園式的環境,四季適宜的溫濕度條件,紡織企業不再是落后、陳舊的代名詞。
人們印象中的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隨著紡織行業的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先進設備和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紡織業已擺脫傳統的落后、低效形象,生產效率不斷提高,上世紀紡紗萬錠用工高為350人左右,如今,國內自動化程度高的企業可以把這一指標降低到15人,甚至更少。有的紡織企業生產車間已經做到了全部自動化生產,整個車間幾乎看不到工人。
從紡織應用領域看,傳統概念中紡織行業產品主要指服裝,隨著紡織材料技術不斷創新,纖維應用領域不斷拓展,服裝、家用紡織品、產業用紡織品三大類產品平分秋色,尤其是產業用紡織品在紡織工業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已經廣泛應用于土工建筑、安全防護、醫療衛生、交通運輸、環境保護、農業、采礦業、航空航天、包裝等領域。特別是高性能纖維和紡織新材料已被國家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
《報告》認為,《中國制造2025》將十大優勢和戰略產業作為突破點,其中涉及到先進紡織材料、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新一代生物醫用材料、智能仿生與超材料這四個方面,這也必將為紡織產業的發展提供新的機遇。紡織品進一步向功能化、時尚化、創新化發展,概念性紡織品、未來紡織品、智能紡織品必將大量涌現。
新形勢下,紡織行業新的分類可以概括為“新三板”,即貫穿全產業鏈的先進加工制造板塊,以高性能纖維、產業用紡織品、高端智能制造為代表的高新技術板塊,以服裝、家紡品牌為代表的時尚板塊。紡織業非但不老,還將獲得更高的社會認知度。
崗位成才機會多多
任何產業的大發展,都離不開人才的支撐,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紡織業正在向紡織強國邁進,各類專業人才是支撐行業發展的保障。據《報告》介紹,紡織行業從1951年開始就組建了第一所專業院校,發展到今天,全國設有紡織有關專業的本科院校約有200所,高職院校約290所,中職院校約900所。在數量眾多的紡織企業崗位需求支撐下,各層次紡織專業人才的就業前景都非常好,應屆畢業生經常是同時能獲得數個就業崗位,在專業崗位穩定就業3年以上的人員薪酬待遇提升幅度較大。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行業對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設計研發等的需求大大提升,這也是紡織類院校畢業生供不應求的原因。
《報告》以教育部、人社部提供的職位類別為基礎標準,結合紡織業特色情況,將紡織行業相關的職業類別分為科研、教學、公務員、工程技術、生產和運輸設備操作、藝術設計、模特及演藝、行政、商業和服務業、企業管理、行業和經濟管理共11大類。每個職業類別下面又涉及到崗位近千個,《報告》從中選取部分崗位作為代表來展示畢業生就業情況。其中包括了各職業類對應的崗位,以及該崗位來源較多的專業分布,有些還給出了職業發展路徑,并列舉了部分崗位畢業生代表的案例。
比如在商業和服務業人員大類中,從事店長崗位的畢業生大多來自服裝設計與工程、紡織工程、服裝營銷與管理、服裝制版與工藝、服裝設計等專業。2009年畢業于東華大學紡織工程專業的張盛就職于迪卡儂公司,曾擔任部門經理、運營經理、門店副店長,如今則已晉升為門店店長。談到成功的原因,他說皆因為熱愛而堅持,日積月累,造成了今日的成就。干工作需要有一個良好的態度和上進的心,并具備一定的英語交流能力。
《報告》還列舉了從紡織院校畢業,如今活躍在紡織戰線上的知名人士案例。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成為中國紡織業的掌門人、d'nim品牌藝術總監陳聞2015年度問鼎中國時裝設計高獎中國國際時裝周時裝設計金頂獎、香港理工大學教授胡金蓮在世界上率先發明了纖維素基形狀記憶紡織品、山東如意科技集團董事長邱亞夫帶領如意集團開發出“如意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成為中國紡織界紡紗技術領域獲得的高獎項、總后軍需裝備研究所教授級高工施楣梧把大量研究成果應用于部隊、SGS通標標準技術服務有限公司中國區總裁申屠獻忠從基層檢驗員做起,終成長為SGS在中國大陸的第一位本土掌門人……這一個個熟悉的名字,皆是紡織類專業畢業,他們走出校門,從基層做起,熱愛紡織,鉆研業務,后都成為各自領域的佼佼者。
產業的發展實際上也匯集了每個紡織人職業發展的路徑。從《報告》中可以看到每個成功案例背后職業成長的經歷,也可以清晰了解每個崗位背后的歷程。這對于每位剛剛踏足紡織業的新人來說都是珍貴的財富,借鑒前輩走過的路,可以從中找到理想的職業目標和發展路徑,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專業,找準自己的成才方向,在紡織業這個大舞臺上實現人生價值。這也是《報告》編制的初衷。
技校網首頁 | 關于技校網 | 技校網廣告服務 | 技校網匯款信息 | 技校網會員服務 | 技校網免責聲明 | 學校列表
濟南 青島 泰安 日照 煙臺 淄博 棗莊 德州 臨沂 聊城 菏澤 濰坊 濟寧 東營 濱州 萊蕪 威海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山東技校網 未經允許 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