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的位置:
山東技校網 >> 菁菁校園 >> 混合所有制辦學: 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路徑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要求,“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探索推進職業學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并將此項任務作為“強化企業重要主體作用”,落實到“有關省級人民政府”。2018年1月,山東海事職業學院在山東省教育廳指導下,承辦了“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研討暨全國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辦學研究聯盟成立會議”,深入推進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
從2011年籌建混合所有制山東海事職業學院以來,我們在這個領域持續探索了8年。在混合所有制辦學實踐中,深切體會到,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辦學是吸引社會資本大量進入職業教育領域的新渠道,是落實十九大“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有效、有力、現實的路徑、方式、措施之一。
《意見》要求,“鼓勵企業以獨資、合資、合作等方式依法參與舉辦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其一,資本需求上,隨著資本“暴利時代”的結束,資本的安全、保值增值成為大的需求,大量社會資本在政府的引導下迅速進入職業教育領域成為可能;其二,社會需求上,隨著“二孩”政策的實施,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斷擴大,服務體量和質量明顯不足,急切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其三,社會實踐上,學校保值增值的品質優異,成為投資界熱烈關注的領域,社會資本近期在教育領域的“超凡表現”,已經成為熱點。
目前主要的瓶頸是資本與教育融合的問題,也就是如何將資本有效地轉化為良性的經營業態,實現保值增值。資本方并沒有專業的資源支撐,專業資源在政府手里,包括師資保障、財政扶持、土地等等。
教育效益的外溢性和地方政府的服務性,更需求社會資本的投入,以更快更好地擴大公共服務功能,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提高教育服務供給的質量。
雙方的需求與預期聚焦到職業教育或者高等教育的某個項目上,這就為地方政府吸引大量閑置社會資本盡快進入職業教育領域打通了一條廣闊的渠道。
與政府合作,尤其在重要的民生領域,資本的安全性能更高,保值增值的空間更大。從地方政府與社會資本的需求側出發,尋求和擴大雙方利益的交集,是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項目的關鍵所在。
公立院校的服務效能不高,是世界級難題。如何將“公家人”轉化為“單位人”“社會人”,如何將“鐵飯碗”轉化為“合同制”“職員制”,建立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干部人事制度,是個大熱點、大難點。
抽絲剝繭地分析起來,任何的人事制度都源于舉辦者的資產屬性,事業編制的法理基礎應該是公有事業資產。在法理根源上開展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頂層設計,更符合社會文化的認知慣性。
當然,延伸一步,還涉及產教文化相融的問題。企業以營利為目的,而學校必須以公益為底線,而不能一味地追求營利性。兩者貌似水火不相容,因為只要在文化價值上不能融通,產教就永遠難相容。但在中國特色、中國智慧、中國方案面前,并不是不可調和。《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公有資本和社會資本可以在一個個體單位同飛共舞,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以公益為底線,以市場為導向,在文化價值相融上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打下了人文基礎。
基因的先天功能向來是強大的,公有資本的公益基因和社會資本的市場基因在一個辦學整體中發酵,為“人員能進能出、工資能高能低、干部能上能下”提供了可能,當然在改革初期可以“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穩妥處理,重要的是改革的方向“誰都認賬”。
《意見》要求,“深化產教融合的主要目標是,逐步提高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程度,健全多元化辦學體制,全面推行校企協同育人”。但如何“引企入教”是個大問題,企業界急切盼望進入職教領域,而苦于沒有渠道,利益得不到保障。目前,校企合作很少有超過5年的,所謂“產教融而不透、校企合而不深”。
這些問題都能從校企合作的機制上找出根本性的原因。我們發現,凡是涉及資產投入的校企合作,只能采取“捐贈”的方式,企業出不了賬,利益得不到保障。凡是投入到學校的設備,在法律層面上就與企業沒有關系了,即使保留產權,不入學校的資產賬,但隨著設備折舊,企業資本也在不斷消失,而設備所支撐、發展的事業在法律層面與企業沒有關系。這樣就違背了市場法則,導致企業與學校合作淺嘗輒止乃至望而卻步。
混合所有制院校層面,基于內在的公有、私有兩種資本屬性,就為整合所有屬性的資本消除了障礙,輔以動態性的股權變更機制,實施股權式的融資,學校就有了無限擴張的可能。山東海事職業學院近5年每年平均融資1億元,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層面,可以實施產權式的校企共建方式,切實保障企業的利益,真正落實和發揮企業重要主體作用,使辦學成為企業的職能和義務,所有企業技術和管理人才,所有的新設備、新技術、新知識“招之即來,來之能用”——這,應該是產教融合的終目標、高境界。
一、混合所有制辦學是“共享經濟”的表達方式。在混合所有制辦學的框架下,校企合作必須以利益為先導,積極擴大資本所有方、利益攸關方、行政管理方“利益大公約數”,以他人需求為中心,讓合作方實實在在地感到有用、有價值、有效益,成就了別人,完美了自己。
二、混合所有制辦學必須“海納百川”。院校必須徹底擺脫“小農經濟”的桎梏,搭建開放式共享型大舞臺,任何資本、任何資源、任何組織、任何個人都可以登臺唱戲,實現自己的目標,達到自己的預期。
三、混合所有制辦學要講究協商精神。股份制比單一產權在現代治理上有優勢,混合所有制的多元化辦學體制更容易構建現代治理體系,而現代治理體系的支撐來自權力主體的多元化、權力性質的協商性、權力來源的契約性、權力運行的平行性。
產教融合相關閱讀 >>
技校網首頁 | 關于技校網 | 技校網廣告服務 | 技校網匯款信息 | 技校網會員服務 | 技校網免責聲明 | 學校列表
濟南 青島 泰安 日照 煙臺 淄博 棗莊 德州 臨沂 聊城 菏澤 濰坊 濟寧 東營 濱州 萊蕪 威海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山東技校網 未經允許 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