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的位置:
山東技校網 >> 菁菁校園 >> 職教集團化能否化解職業教育發展難題
“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這是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提出的目標。然而,當前不少西部地區職業院校特別是中職學校還在“單打獨斗”,在生源爭奪、畢業生就業、改革發展等方面面臨諸多困難。
與沿海發達地區相比,西部地區職業院校面臨的產業環境較弱,企業塊頭小,用人需求也沒有那么旺盛,經濟結構調整總會給校企合作帶來影響,給職業院校造成不小的壓力。如何改變這一局面?昌吉州黨委、政府經過認真思考,給出了“集團化辦學”這個答案。
“職教集團化首先要破解體制機制藩籬。僅靠職業院校、企業及行業參與還不夠,必須要由政府來推動。”昌吉職業技術學院院長馮國凡說。他所在的學院,正是昌吉職業教育聯盟發起單位之一。
2014年,自治州黨委、政府提出了把昌吉州建成新疆職業教育先行區的戰略部署。該州隨即啟動了職業教育聯盟組建工作,先后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并決定每年劃撥1000萬元專項資金,通過以獎代補方式支持職教集團發展。
特變電工自控設備有限公司是昌吉職教聯盟的理事長單位。公司副總經理王寶忠說:“過去,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和職業院校聯系多,因為我們需要畢業生。組建職教集團后,企業的工程師、專家、生產部門等,都與職業院校建立了緊密聯系,全方位參與職教發展。”
深度參與讓特變電工嘗到了甜頭,王寶忠對此深有感觸:“只有深度參與到職業院校發展中來,把企業的文化、理念、先進技術等滲透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才能培養出我們需要的技術人才。”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昌吉職教集團內的職業院校都能積極參與昌吉州產業規劃,第一時間掌握發展動態、作出前瞻性布局,不僅為專業調整和學科規劃創造了條件,也為推動職教集團發展奠定了“話語權”。
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馮國凡了然于心:“‘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為自治區、昌吉州開放發展帶來了歷史性機遇。這些重大發展戰略的實施,要求強有力的技術技能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需要教育鏈和產業鏈的有機融合,這是職教集團發展的機遇。”
3年探索,跨體制資源整合和配置的思路不斷推進。截至2016年底,職教集團融合疆內外企業數百家,以及昌吉州發改委、教育局、人社局、煤炭局、民政局、旅游局等政府部門,新疆準東經濟技術開發區、昌吉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產業園區,奇臺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等新疆和內地大中專院校,科研院所、學會協會等相關單位50多家,簽訂對外合作協議書240份,派出科技特派員、技術指導人員118人次,將校企捆綁在一起,形成了合力。
集團化帶給企業的改變是巨大的。過去,昌吉職業技術學院的實訓耗材都要自己購買,現在在職教聯盟內,作為成員的慧爾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便能給學生提供。每年500名學生實訓后,80%都能拿到中、高級工證書,畢業后格外“搶手”。“集團內,我們愿意為職業教育發展貢獻力量。”慧爾農業生產管理部經理余建民說。
產教融合也實現了集團化就業,集團內企業優先選擇錄用集團內職業院校學生。得益于此,昌吉職業技術學院就業率連續8年在全疆高校中位列前三名。
“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知名度,昌吉職業技術學院都遠遠超過我們這些縣里的中職學校。和他們競爭,我們沒有多少優勢。”集團成員之一、呼圖壁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校長李大江說,“如今好了,集團內部以昌吉職院的名義招生,然后將學生根據專業設置需要再‘送’給我們學校。”
“職業教育的發展,需要良性和可持續,我們不能僅僅顧自己學院的發展,而忽視各縣域中職校。”馮國凡說,“各唱各的‘獨角戲’,惡性競爭、強者通吃,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環境就會被破壞,這對誰都沒好處。”
職教集團對全州各中職校的發展方向進行了精心謀劃和大刀闊斧的改革。過去,由于各縣中職學校自我發展,開設的專業大而全,哪個專業火就開哪個專業。這造成了一所縣域中職校往往有一二十個專業的情況,專業不僅散而且弱。聯盟成立之后,昌吉職業技術學院組織專家,對聯盟內的中職學校進行深入調研,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對中職校專業進行大膽調整,該砍掉的一個不留,該發展的辦好辦大辦強。
重要的是,沒了惡性競爭,職教發展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大家能夠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真正實現良性互動、共同發展。
職教相關閱讀 >>
技校網首頁 | 關于技校網 | 技校網廣告服務 | 技校網匯款信息 | 技校網會員服務 | 技校網免責聲明 | 學校列表
濟南 青島 泰安 日照 煙臺 淄博 棗莊 德州 臨沂 聊城 菏澤 濰坊 濟寧 東營 濱州 萊蕪 威海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山東技校網 未經允許 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