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診斷與改進是什么?怎么干?
工匠精神,既影響著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也與我們日常工作生活息息相關。培育工匠精神并使之一傳十、十傳百,要求我們站位高、認識深、措施實。
站位要高,認識培育與弘揚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工匠精神,發端于傳統手工業生產過程,凝聚在工匠個體的勞作行為中,體現在大大小小、琳瑯滿目的商品和服務中。在新的時代,需要對兼具傳統性、個體化和生活化的工匠精神進行價值重估,審視工匠精神在當代社會的價值。
“質量時代”的到來需要工匠精神。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中國質量大會上提出“質量時代”的理念,指出經濟發展要緊緊依靠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質量時代要求在全面提高國民經濟各領域、各層面質量的基礎上,重點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對標國際先進質量標準,開展全方位變革,顯著提高中國制造和中國服務的質量。提高質量的路徑有很多,關鍵的是生產一線的技術技能人才。唯有各行各業人員在真實的工作崗位中總結、體悟并踐行工匠精神,用工匠精神去打磨手中的產品與服務,才能真正從根源處實現質量的飛躍。
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需要工匠精神。“高消耗、高成本、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支撐了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的經濟飛速發展與廣大勞動人口的就業。但是這種發展方式越來越難以為繼,國內外諸多因素影響促使我們轉變發展方式。發展方式的轉變,沒有強大的知識型、技能型和創新型的技術工人隊伍做支撐,轉型就是一句空話。
弘揚工匠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無論是國家層面的“富強”,還是公民層面的“敬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始終傳達著這樣的信息——國家的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都離不開兢兢業業的奮斗與堅持。工匠精神所強調的也正是這種精益求精的奮斗精神。在一個浮躁的社會氛圍中,不可能誕生偉大的創意與產品,只有全體社會成員全身心地服務于工作崗位,專注于每一個工作任務與細節,才能真正體現出“敬業”這一公民道德層面的價值觀。
認識要深,理解工匠精神的時代內涵及形成機理
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必須弄清楚工匠精神的內涵以及外在特征,了解工匠精神的形成機理,也就是說要了解工匠精神形成和傳播的規律。
可以從各行各業先進人物的身上總結提煉工匠精神的內涵。工匠精神從來都不是一個孤立的、抽象的、靜態的名詞,當它與藝術創作、工業生產、手工勞動等不同領域相結合時,會產生動態的、多元的外在表征。從清潔工的馬路清掃到電焊工的工件焊接,從運動員的賽場表現到醫生的精準操作,我們需要透過表象,看到知識、技能、能力和素養在這些勞動者身上的集成和外顯,如專業、執著、敬業、守規、創新等,這就是我們說的工匠精神。精神的東西一定要通過行為來顯現。
工匠精神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后天的學習形成的。從制度到習慣,再到精神,是個體工匠精神形成的機理。觀察各行各業的優秀人物,分析他們的成長經歷,不難看出,制度的規約—習慣的養成—精神的培育,是工匠精神形成的三個步驟。制度約束是工匠精神培育的第一步,制度建設的目的是要為從業人員的工作行為、過程與結果設置明確的規范,以外在的獎懲機制規約從業人員的行為與態度。當制度得到有效的貫徹和執行后,從業人員將在較長的時間內形成穩定的行為和態度習慣,建立起“工作任務—相應的態度與行為習慣”的聯結。習慣的形成是精神培育的前置步驟,也是工匠精神形成的關鍵步驟。長期的下意識行為習慣強化了個體對如何工作以及工作的價值的理解與認知,并將其充分地內化到日常的行為之中,甚至會主動地傳播和影響他人。
從個體到群體,再到組織是工匠精神的傳播路徑。每一位工作人員都以一定的身份存在于特定的組織之中,且與其他組織和個體相互聯系。工匠精神就借助這種基于工作形成的聯結,在個體、群體與組織之中實現階梯式的傳播。個體先是在工作中具有工匠精神被樹立為典型,通過宣講、表彰、師帶徒等形式實現個體到群體(如部門內、車間內)的傳播。在此基礎上,通過群體競賽、群體表彰、群體任務等傳播機制,將工匠精神推展至相鄰群體,相鄰群體再擴展到不同部門、不同層級,后成為一個組織都遵循的行為規范和價值觀。
舉措要實,在職業院校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
現在講的工匠精神,實際上已超出“工匠”的范圍,成為社會組織所有人員的價值追求。職業院校是培養未來技術工人的組織,要因校制宜,把培育與弘揚工匠精神落實到人才培養過程之中。
首先要提高普通勞動者的收入水平。職業院校學生畢業后大都成為普通勞動者。勞動報酬的多少是影響勞動者對勞動投入(包括工匠精神形成)的重要因素。如果普通勞動者能夠獲得同自己的勞動投入匹配的收入,進而通過自己的工匠精神過上比較體面的生活,這就形成了一個正向激勵,傳遞到在校生中。只有將技術工人的待遇提上去,讓技術工人通過自己的勞動過上好的生活,踐行工匠精神的積極性才能激發出來,才能造就一大批大國工匠、領軍人才,支撐我國的轉型發展。
其次要強化基于規則的職業院校管理,充分發揮制度塑造學生行為的作用。面對年齡在15至21歲之間的職業院校學生,應在他們學習和生活的領域制定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旗幟鮮明地倡導某些行為、反對某些行為,通過激勵和懲罰機制,逐漸使學生在校期間形成依規行事、照章辦事的習慣。在學校里形成好的學習習慣、實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到工作崗位上很容易轉化為好的工作習慣。某種意義上說,好的工作習慣就是工匠精神的體現。
再其次使教師成為工匠精神的踐行者和示范者。職業院校的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教師是學生在知識學習、能力發展、品性養成方面的“關鍵他人”。職業院校教師如果在備課、上課、課下指導的各個環節,以及知識講解、技能展示、問題解決、情境設置的各個方面都能精益求精,學生怎么可能不受其影響,成為具備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