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親身經歷,沒人能相信,4年前一所21名老師、5名學生的瀕臨倒閉的學校,發展成為現在一所生機勃勃的國家級重點中職。”1984年就在山東省濟南市濟陽縣職業中專任教的老教師張務田感慨萬千地說,學校的發展有全校師生的努力與拼搏,更得益于濟南市實施的“五個一”農村職教振興工程。幾年來,在“五個一”工程帶動下,濟南農村職教迅速崛起,形成了城鄉“兩條腿”均衡發展的職業教育格局。
濟南市有6處農村區縣,主要分布在山區或黃河灘區。濟南市教育局分管職教的副局長黃祖杰坦誠地說,幾年前,濟南城鄉職業教育發展不均衡,普職發展不均衡,尤其在農村教育發展上,存在著較為嚴重的“一條腿”粗“一條腿”細的問題。
職業教育發展的空間在農村,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為引導和拉動農村職教快速發展,2005年7月,濟南市啟動了“農村職業教育五個一振興工程”,利用有限的資金分批次、有重點地引導和鼓勵區縣政府將著力點放到職教中心建設上來。
濟南“五個一”工程的主要內容包括:每年投資1500萬元,提升一所示范性中職學校、創建一處示范性實訓基地、培訓100名專業教師、區縣各提升一個示范專業、開展一次大型專業技能展評活動。
“這1500萬元帶來的效果大大超過了預期,甚至可以說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秉S祖杰興奮地掰著指頭介紹說,在市里1500萬元資金的“引導”下,平陰縣投資7000萬元,整合縣域內5所學校,建起了占地240畝的職教中心;濟陽縣投入4000萬元,用4年時間在“零基礎”的情況下打造出一所國家重點中職;商河縣投資4000萬元建設職教中心,今年秋季開學就可以招生;歷城區3年累計投資8000萬元,主要用于實訓基地、實訓設施與專業建設;章丘市、長清區的職業教育也將重新規劃設計、加快建設步伐。如今,濟南市農村職業學校招生數從2004年占全市招生的50%多增加到70%。
每年投入1500萬元,這一“杠桿”也觸動了濟南市各農村區縣急需實用性人才的“癢處”,發展農村職教熱情空前高漲。平陰縣縣長朱紅方說,平陰是一個經濟欠發達縣,要調整縣域經濟結構,必須具備人才支撐條件,投入7000萬元建設縣域“大職教中心”,正符合縣委、縣政府立足長遠發展的戰略思考;商河縣委書記說:“建設職教中心,這是商河招商引資、打造商河特色經濟的一個招牌。”“樓好蓋,可辦學與管理不是一日之功!睗鲜性凇拔鍌一”工程實施中,把提升農村職業學校“內功”和建設大樓同時考慮、同步進行。城鄉互動、對口幫扶,這一思路使農村職業學校的內涵在短時間內得到充實。
2005年,剛剛競聘上崗的濟陽縣職業中專校長楊金勇,帶著21名老師把學校從荒草中清理出來后,就迫不及待地邀請專家來學校“會診”,確定了依靠強校、借船出海的發展路子。在市教育局協調下,濟陽縣職業中專與實力較強的濟南三職專、山東商貿學校、歷城職專結成幫扶對子,采用“1+2”、“2+1”等方式聯合辦學,當年招生650人,之后每年招生都突破千人大關,如今在校生達到3000人。
要使農村職教這條“腿”真正粗壯起來,必須要讓學校有內涵、有吸引學生的絕招。楊金勇介紹說,學校從企業聘來的9名老師,個個身懷絕技。朱明娥原來是濟陽河務局船廠的一名高級焊工,焊接的活兒從來都是免檢的,內退后被學校聘來做實訓教師,當地很多初中畢業生都是奔著她的名氣來學焊接手藝的。
楊金勇誠懇地說,在農村辦職業教育,是來不得半點虛的。大樓很重要,但教給農村孩子一技之長,給他們一個謀生的本領,為他們找一個就業的崗位,才是辦學的根本。只有扎根鄉村、心系百姓,農村職教這株大樹才能枝繁葉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