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正式對外公布了此前流傳甚久的“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的實施方案,憑中學校長們的推薦信可獲得一流大學的招生面試資格,合格者在高考錄取時將享受北京大學一批次錄取線下降30分錄取的政策。這個招生改革措施在網上遭到網民們的一致反對和質疑。
因為北大的招生,某種意義上已不僅是一所大學的招生,在網友眼里,已經成了一個怎樣選擇和培養精英的問題。網民們為什么反對,根本上還是擔心此項改革的公正性。而北大招生公正與否,更關系到深層次的社會公正問題,因為這個社會畢竟是精英們在主導著。
網民們的擔憂,主要還是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公正問題。一個中學校長的推薦信,高考就可以降30分錄取,權力行使得好,中學校長們就可以成為類似社會賢達那樣的人,可以成為社會誠信的榜樣,否則,將可能成為破壞社會誠信,破壞教育公正的罪人。我們現在的公辦中學的校長,實質上是中國社會權力結構中的一員,根本無法擺脫這個權力結構的左右。我相信在推薦這件事上,校長們會嚴格要求自己,不敢把明顯不符合條件,或條件不夠硬的學生推薦給北大,那樣風險太大了。但是,假如一個權貴的子女和一個貧寒人家的子女條件相當,不分上下,難以取舍,校長會不會在不至于“顯失公正”的情況下選擇前者,而放棄后者呢?要避免權力的干預是非常難的,不是連北大自己保送的研究生都受到質疑嗎?如果這個環節被權力滲透并扭曲,那就等于是權力而不是教育在篩選未來的精英,人們能不擔心嗎?
北大的方案希望中學校長們推薦的,是綜合素質優秀或學科特長突出的高中畢業生。在當前城鄉之間、地區之間教育水平相差很大,教育資源分配很不均衡的背景下,如果綜合素質和學科特長的認定標準不考慮這種實際,并以此為標準取舍推薦生,那就等于在一種不公正之上,再加一層不公正,結果只能是更嚴重的不公正。什么是綜合素質?北大校長周其鳳說,“不能一談到素質就是說唱歌好跳舞好,農村的孩子在比較弱勢的群體中成長起來,他們更會知道尊重別人,會更能吃苦”。不知道周校長的這個素質觀會不會被考慮進綜合素質評價標準中。不管怎么說,如果北大的標準是對教育不均衡的結果的認可,那就不公正,那就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北大不能完全在現有的社會利益框架內選擇和培養精英,而應該以更能體現社會公平正義的標準選擇和培養精英,向教育不均衡中的弱勢一方傾斜一點。
光一個北大的招生改革相對容易監督,如果這項改革在更多的高校推開,那會不會像高考加分一樣,成為權勢者們優先上車,排擠普通百姓的又一條快捷通道呢?我非常理解網友們對北大招生改革的質疑,畢竟,在一個競爭性的社會環境中,每一個人,尤其是社會的弱勢群體,都擔心一方面被不公不正、不明不白地擠下車,另一方面還被告知你被擠下車的結果是公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