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某高校的研究生小陳即將畢業,在一位老師的熱心幫助下,小陳如愿進入北京一家很好的單位實習。臨行前,老師特意讓他去拜訪兩個已經在北京混得有聲有色的老同學。小陳知道,在找工作的關鍵時期,老師其實是想幫自己拓展一下人脈,心里自然十分感激,可是接下來的問題讓他頭疼了:去拜訪的時候,要帶些什么東西呢?
如今的高校中,像小陳這種已經有半只腳踏入社會的學生逐漸增多,在研究生群體中尤其如此。一方面,他們比校園里的同齡人要成熟、世故,但另一方面,從“校園人”轉變為“社會人”并不容易,很多事情會讓他們迷茫、不知所措,“送禮”就是其中之一。他們有了“送禮”的意識,但又往往不知如何下手。
有心無錢:送禮不只是個技術活兒
雖然老師特意說明去拜訪時什么都不用帶,可是小陳好歹已經是研二的學生,雖說還沒正式進入社會,可多多少少也知道些這個社會的游戲規則,自然明白兩手空空地去拜訪別人是不好的。小陳還沒到北京就開始尋思送禮這件事。送花?感覺奇奇怪怪、不倫不類;家鄉特產?大老遠背過來折騰不說,人家在江湖上混了這么些年了,什么禮物沒見過,只帶些特產有點拿不出手吧!
和一個已經在北京工作的朋友聊起這件事,朋友立刻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侃起來:“我告訴你,送禮那是太管用了,小人物送小禮,大人物送大禮,這是必須的。你這個情況,就是兩個原則:一是要貴,二是要小。社會就是這樣,想辦事兒就不能舍不得花錢。就算你現在不想辦事,能保證以后也不會找人家?”小陳覺得朋友言之有理,可是“貴”是個很有些意味的詞,自己恐怕負擔不起?葱£愑行┆q豫,朋友舉起了身邊的例子:“我一朋友,就為開家果汁店,前前后后打點了好多人,就其中我經手的一個,買了一個LV的包,一萬八!”還沒等小陳咋舌,朋友接著說:“送的時候包里又塞滿了現金……”
送禮“囧事”:玩不轉規則還弄巧成拙
中秋節時,剛上研一的小周收到了很多朋友寄來的月餅。在給父母打電話時,媽媽建議她去導師家“拜訪”一下。小周想,導師對自己也很好,過節時送份月餅送點祝福也是應該的。于是便在那些精美的月餅禮盒里挑了兩盒分別來自香港和廣東的“比較上檔次”的,拎到了導師家。
敲門前,小周還有點兒緊張,把設想的祝福語又重新回想了一遍,才抬手敲門。沒想到老師一開門,剛才背好的臺詞全給忘了,小周磕磕巴巴說明來意后,導師的第一句話竟是:“我又不缺你這點東西,不要送過來。”
送禮遭遇“拒收”,小周一下子蒙了,然后脫口而出:“老師,我那兒月餅多的是,吃不完所以給你送了點過來!边@下輪到導師愣了一下,小周也反應過來,暗自叫苦,恨自己說話不經大腦。接下來老師語重心長的話小周基本聽不進去了,滿腦子只有一個字在飛:?"?"?"?"?"……
這樣的事小周不止干過一次。大學時,她和舍友打算去拜訪兩個老師,就直接拎著兩份禮物到了第一個老師家。要告辭了,小周就直接提起要送給另一個老師的禮物起身,直到看見老師略微驚詫的表情,小周才想到,哪有拎來的禮物還有拎走的道理?可是已經拎起來了,放下也不好,拿走也不好,她終于明白“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這句話的貼切性了。
武漢某高校的小劉一直挺看不起那些送禮的同學:“不管怎樣,總有點溜須拍馬之嫌!笨墒,很快他就明白了自己“清高”的代價。本來屬于自己的特等獎學金,卻給了因為“兩條芙蓉王,幾瓶茅臺”就和輔導員“關系要好”的一個同學;本來可能拿到的保研資格,因為班上一個女生關鍵時刻突然“發威”,接連發表了好幾篇署在某老師名字后的論文,就生生被擠出了保研的舞臺……
憤怒之后,慢慢地,小劉開始有點“妥協”了?忌涎芯可螅涍^幾番思忖,小劉決定跟導師“意思意思”?墒堑K于尚存一息的“清高”,小劉實在不好意思當面送,“唉!真是比塞情書還難!”想來想去,他把幾張購物卡塞進了要給導師看的論文里,送了過去。可是過了半天,導師居然給他打電話,堅決地把購物卡給退了回來,小劉覺得?"極了,灰溜溜地把卡拿了回來。
禮沒送出去,小劉徹底茫然了:什么時候該送又什么時候不該送?是送的時機不對還是選的東西不對?是仗著自己還是學生就繼續單純下去,還是要費更多的心思去適應這些“社會潛規則”?
小劉找到一哥們兒傾訴,哥們兒拍拍他的肩膀,意味深長地來了句:
“朋友,這就是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