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心理咨詢行業協會16日發布消息,注冊心理陪護師正式獲批。近年來在一些地方出現了所謂的“陪聊”服務,一些“三陪小姐”改頭換面成了“陪聊女”,承諾只要付錢就可陪顧客做任何事情。(2月20日《新民晚報》)
用虎年春晚小品——《一句話的事》中一句經典臺詞來說,對心理陪護職業“心里要陽光點”。筆者相信,大多數從事這個職業的人是陽光的,不是陰暗的。更重要的是,這個職業的誕生有“兩個需要”。
首先,“心理陪護”是社會需要。一方面,隨著農村經濟轉型,農民外出務工人數龐大,農村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大量涌現,需要人關愛和照料;另一方面,隨著城市工作節奏加快 ,工作壓力增大,很多家庭沒有時間和精力照顧老人、殘疾人和病人,迫切需要專門的“心理陪護”者幫助這些人解除家庭的后顧之憂。
其次,“心理陪護”職業是擴大就業的需要。毋庸置疑,目前我國就業壓力一年比一年大。一方面,大學生就業人數尚未達頂峰,還將逐年攀升,2009年有610萬大學生需要就業,2010年將有630萬大學生面臨就業;另一方面,農業人口的轉移壓力大;另外,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還有一部分企業沒有恢復或全面恢復生產,原有的就業人員處于失業或半就業狀態,給就業帶來新的壓力。在這樣的語境下,如何拓寬就業渠道,緩解就業壓力,不僅是政府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社會的共同責任和期待。
既然社會呼喚和需要專門的心理陪護職業人員,坊間和輿論對上海批準“心理陪護”職業,應該感到高興才是,應該多鼓勵和建言,促進這一職業快速健康有序發展,向全國發展,而不是先入為主 ,進行色qing猜測,對之當頭棒喝。
當然,如果有人掛羊頭賣狗肉,借“心理陪護”作遮丑布販賣色qing ,應該予以嚴懲,因為這是道德和法律都不允許的。但是,就像有人持刀殺人而禁止生產刀一樣,就像有人利用網絡傳播色qing而廢掉網絡一樣,因為有人利用“心理陪護”暗中搞色qing而禁止一個社會迫切需要的職業誕生,是因噎廢食的思維,不足可取。
筆者認為,防止“心理陪護”暗中搞色qing ,是可以監管的,也是能夠監管好的,關鍵要用疏導思維想辦法,而不是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