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陳先生的女兒今年剛參加完廣州中考,但讓家人備感不悅的是,她從市重點學校“下滑”到次一級的中學。陳先生想不明白:一直以來,女兒的成績在班里名列前茅,怎么這次成績就“一落千丈”了呢?跟女兒深度交談,了解到的情況讓陳先生大吃一驚:“女兒告訴我,初三那年,她跟語文老師的關系一度惡化;女兒從不喜歡語文老師,進而不喜歡語文這個科目,上課不聽課、復習備考不上心。這次中考,女兒就是因為語文這科考砸了,生生把總分拉下幾十分。真沒想到,女兒成績上的波動居然是這樣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原因……”
教與學的兩方,一頭是老師,一頭是學生,二者都是決定教學狀況的重要因素。記者連日與多位家長、教育界人士交流發(fā)現,學生對老師產生消極情緒而導致學習積極性下降、學習成績波動,還頗具普遍性。
個案1 新任老師無耐心 學習興趣受打擊
廣州媒體人余女士近遇到件煩心事———原本挺開朗、英語成績挺不錯的外甥女明明近突然內向起來,英語成績更是大幅下滑。余女士著急了:“過去,明明一有空會給我和她媽媽唱英文歌,有時候還冷不丁跑到面前考我,‘阿姨,你知道蝴蝶的英語怎么說嗎?是butterfly,我新學會的……’但這段時間,她再沒這種學習的積極性了;英語過去總考滿分,現在連個90分都考不到,真讓人擔心啊……”
余女士曾經主動找明明談心,詢問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英語學習成績下滑。“只見明明撅撅嘴、一臉的難過。她說,升上四年級,英語老師換了,教學方式也改變了;新老師不再像以前那位老師那么有耐心,明明曾多次要求跟新老師討論學習問題,但新老師要么是拒絕要么是敷衍,完全沒心跟明明交流。”余女士推斷,也許是明明對新任英語任課老師有不滿,導致了她對英語產生厭惡,進而把她原有的學習積極性給打擊掉了。
個案2 成績不好被責罵 高二學生不回校
“廣州仔”小林馬上就要升高三了,即將進入高三復習備考狀態(tài),但他卻偏偏不想見老師、不想回學校,甚至已經寫好了退學申請書、逃避上學。目前,小林在市內一家一對一的補習機構接受輔導,語、數、英、生、化、地所有科目小林都請輔導老師教,就是不愿回學校學習。
小林的地理科輔導老師、立尚教育課外輔導機構學術總監(jiān)胡亞峰向記者表示,他從同小林的交談中了解到:小林高二下學期的一次期中考考得不理想,班主任不但沒有安慰鼓勵他,倒嚴厲責備小林不好好學習,小林頓時對老師、對學校失去了信心。“小林的班主任沒注意處理好教育技巧,在小林學習遇挫的關鍵時刻,極大地傷害了他的自尊心。”胡亞峰說。
●調查 不愛老師厭學習,兩種學生常見
立尚教育課外輔導機構曾對每一位新學員的入學原因做過問卷摸查。調查數據顯示:機構里超過五成以上的學生反映,自己是碰到不喜歡的任課老師而無心學習的,至少是不喜歡上這位任課老師所執(zhí)教的科目;而學生之所以不喜歡任課老師的原因,則較集中為“老師曾在公開場合批評我”、“老師對我不夠關心”、“老師的衣著打扮不協(xié)調”、“教學方法很沒趣”等。問卷摸查中還顯示了另一個重要共性:因為不喜歡老師而影響了學習積極性的這一部分學生,普遍為兩種,其一,年齡稍小,一般是初中以下學生,另外一部分為年齡較長的高二高三學生。
胡亞峰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年幼學生心思敏感,逆反心理占主導,在教育中一些很細小的環(huán)節(jié),都有可能引發(fā)他們的不安情緒。當這種情緒不斷強化,就會產生對老師對學校的厭惡感,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厭惡感會不斷從外延擴散,產生更多的消極因素。學生把厭惡感從老師很快轉變?yōu)閷蠋熕鶊?zhí)教科目就是這么一種過程。
至于較年長學生的情況又跟年幼學生有所不同。胡亞峰認為,“較年長學生的世界觀已基本成形,他們通常不會因為逆反心理而與老師對立,他們對老師的熱愛多體現于對老師學術形象的崇拜與欣賞,當老師在學生心目中樹立了榜樣的形象,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會更強;這種對老師的崇拜普遍能轉化為對該學科的熱愛。反之,當老師在學生心目中形象很差,學生自然而然不喜歡老師,甚至對老師所執(zhí)教的科目不感興趣。”
●原因 目標缺失是主因,責任更多在老師
兒童教育研究專家陳岡榕提出,學生“不愛老師則不愛學習”現象的產生,不可否認存在主觀原因,但主要責任還是在于老師。“當前教育界常有這樣的情況:老師對學生了解不夠、關注不夠、尊重不夠,不少老師不能與學生進行換位思考,教學方法不為學生接受,學生出現問題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任憑消極情緒擴大,終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這頗值得教育工作者反思。”
廣州卓越教育機構高級副總裁周貴則有不同的看法:現象的產生的關鍵是當代學生學習目標的缺失。周貴提出,過去,學生、家長乃至社會都堅信,學習改變命運、改變國家。那時,大家的學習目標都很明確,志愿當科學家、當工程師、當老師、當勞動者……“但國家強大了、家庭富裕起來了,這種學習目標卻漸漸模糊。學習究竟是為了什么?為父母?為自己?當代的學生們很迷茫。”周貴表示,當連學習的目的都不明確,學生學習很大程度上也就取決老師的教育方法,老師講課有趣,學生就多聽,老師讓學生不滿,學生就對科目不感興趣。“這的確是教育界的一個大難題。”
●解決 老師要換位思考,家長須細心聆聽
陳岡榕認為,當代社會對教師賦予的責任更重、要求更多。教師擔任的角色就往往不僅是教書匠,還要是聆聽者、協(xié)調者,是心理咨詢師。教師每時每刻都要審視自身的言行舉止,教育方法上還要多進行換位思考。
有教研人員則提出,與孩子朝夕相處的家長較老師有更關鍵的教育職責。“當發(fā)現自己的孩子因為不喜歡老師而產生厭學情緒,家長首當其沖要做好聆聽者與協(xié)調者的角色。當然,這就要求家長平時要多觀察孩子情緒、學習狀況等,每一個的明顯的變化都有可能是孩子遭遇到煩心事所致。這時,家長首先要站在一個中立的立場,不偏袒、不縱容孩子的消極心態(tài),也無需一味說教、訓斥,應耐心傾聽孩子的抱怨與事情的起因,與孩子一齊討論問題的解決方法;必要時,家長可以跟老師、班主任聯(lián)系,主動跟老師溝通,也把孩子的擔憂、不安向老師反映,從而積極地幫助孩子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