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教育不均衡導致的“擇校熱”現象,一直是個社會焦點話題。
作為青島核心區的市南區,優質教育資源豐富,自然也成為全市“擇校熱”的“重災區”。
“擇校熱”到了什么程度?市南區委書記李學海說, 2008 年他剛調任市南區委書記時,就有朋友為給孩子擇校,讓他幫忙聯系區內一所小學的校長吃飯。“孩子上個學,都得要區委書記幫忙?”這讓他非常吃驚。
2008 年起,市南區開始強力推動全區教育均衡發展,短短兩年,全區本區域內擇校現象減少了 60% 。東片區的發展中學校57 中,2009 年初一招生,即較一年前增加三分之一,今年好勢頭還在繼續;西片區發展中學校24中,幾年前初一一個班級40多人,初三竟減至 20 多人,如今同一個班級,初三比入學時還多了兩人。
持續多年的“頑疾”,是如何實現根本性扭轉的?
“校長輪崗”打破教育資源壟斷
“如果30 平方公里這么塊兒地方,孩子受教育還要分三六九等,那還談什么和諧社會建設?”這是李學海有感于“擇校熱”發出的感慨。
教育均衡問題,其實是社會系統工程,只有上升到黨委、政府意愿才有望真正得到解決。近3年來,市南區委、區政府推動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的力度之大讓人嘆服:區委主要領導上任之初就召開了校長見面會,了解、部署教育工作,還建立了區領導聯系學校制度;區委、區政府與各職能部門、各街道辦事處簽訂了《教育目標責任書》,建立了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監測制度……
而能體現黨委、政府堅定意志的,莫過于“校長輪崗”制。
2008 年,市南區兩位名校校長的輪崗交流,在全青島市引起波瀾。因為這一變動,打破的是長期以來不成文的“名校校長終身制”。以此為突破口,市南區跟進政策:“凡在一所學校連續6年任職的校長,必須進行輪崗交流”,僅在當年,全區80% 的小學和50% 的中學就更換了校長。
校長“動”起來,是對以往教育資源壟斷格局的強力打破,大大激發了全區的教育活力。交流促進了校際間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更重要的是,使校長在交流中失去了從前的“鐵交椅”,擔子重了很多:每年秋季開學前,各校長都要在媒體上公開亮相,向本片區居民介紹自己學校的辦學思路和教學優勢。以這種方式取信于社會公眾,大大增強了群眾對本學區學校特別是相對薄弱學校的信心,為“擇校熱”降溫打下了堅實基礎。
名師重新配置似“釜底抽薪”
教育均衡,說到底是優質資源的相對均衡,而優質資源核心在于名師,多數家長擇校,無非是追逐名師。
從前的市南區,優質師資高度集中于幾所名校,因此優化師資配備,是實現教育均衡的核心問題。基于此,在實施校長流動的同時,市南區在全區范圍內實施了名師重新配置。
今年秋季開學之前,全區又有 20位名師離開本校,走進了別的學校大門。算起來,自2008年始,連續3年共有 57名教師實施了異校交流。這57位名師,都是全區任教學科的領軍人物,原來“扎堆”在優質學校。現在分散到各校,校際間師資隊伍的差距隨即為之一變,而名師的隨機流動,使過去抱著“為擇師而擇校”的大量學生家長,頓時失去了擇校動機。
市南區教體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在名師流動基礎上,市南區正醞釀新變革,將“學校人”變為“區域人”,教師不再屬于學校,而由教育部門統一調配。無疑,這讓我們看到了更進一步扼制“擇校熱”的希望。
均衡是“填谷揚峰”而非“削峰填谷”
推進均衡發展,會不會走向平均主義這另一個極端?市南區的“答卷”打消了這一顧慮:推進教育均衡的3年,也是全區教育整體上實現高層次發展的3年。
區教體局負責人說得好:均衡不是削峰填谷,而是填谷揚峰。具體說,就是創新式地實施捆綁互助策略,提升優質資源延展力,實現市南教育“處處有名校、校校有名師”。
落到實處,主要是創新了“一對一”、“一托四”和“劃學片”等系列作法:
“一對一”即6所學校以“一對一”方式,進行校際結對,開展實質****流;
“一托四”即區教育研究指導中心與4所學校建立聯系學校關系,帶動學校提高教學質量;
“ 劃學片”即把全區 48所幼兒園、30所小學、8所初中劃分成8個學片,每一學片都包含幼兒園、小學、中學。通過組建研究團隊、互訪聽課等方式,實現了幼兒園、小學、初中的整體設計、無縫對接。
……
一系列舉措的實施,完成了市南區“點”上的名校教育品牌向“面”上的區域教育品牌的轉變。市南區一位教育工作者說,以前其他區的孩子要轉到市南上學,都點名進幾所熱門學校,現在呢,只要能進市南區的學校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