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半個學期已過去,各所大學的絕大部分學生已逐漸適應新學期的校園生活。但打開各大高校論壇、貼吧,記者仍能看到許多“求助”帖子:“跪求宿舍交往小技巧”,“宿舍有一‘夜貓’,怎么辦”等。
日前,記者采訪發現,對于多數從小沒離過家的90后大學生,宿舍關系問題已成為他們心中的一塊大石頭,而生活習慣不一、經濟差距是宿舍關系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如何與室友打成一片成了當今大學生的一大難題。
調查
大學生宿舍關系難處理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二年級的李同學在自己的微博上寫道:“室友關系一定要搞好。所以我開始學打網游了。”以前對玩游戲沒有一點興趣的他,經過了室友一年的集體“熏陶”,很無奈地“同流合污”了。“平時他們在宿舍愛打游戲,聊的很多話題都是游戲,我根本插不上話,如果我對游戲再一竅不通,那在宿舍就會被孤立。”
其實,像李同學這樣通過學打游戲就能融入集體還算“幸運”,因為還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正在為如何處理好與舍友的關系而苦惱,阿芝就是其中一個,她一身的“公主病”讓她在宿舍中很不受歡迎。“可能我從小養成的一些習慣讓她們看不慣,雖然我已經很努力在改,但從大一下半學期開始,宿舍里還是沒有人能和我好起來,現在我感到被孤立了。”
在今天的大學校園,像李同學、阿芝一樣面臨宿舍人際關系問題的并不是個別現象。記者對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廣東藥學院中山校區的十多個宿舍的大學生進行隨機采訪后發現,約1/3的學生認為自己在宿舍內存在人際交往障礙。這在90后大學生中表現尤為突出。
探因
習慣經濟差異造成
對于大學生尤其是當前的90后大一、大二學生,個性張揚的他們要與周遭同學相識、交往是輕而易舉的事,但要他們融入到宿舍這種集體生活中倒不容易。有的大學生告訴記者,他們反感某個同學的原因其實往往源于一些生活細節,比如:在寢室里上網聽音樂打擾到別人;有人總是喝別人的開水;有人作息時間不規律等。在眾多原因中,生活習慣不同可以說是造成宿舍關系緊張的首因。
“太過分了,什么時間不挑,偏要挑別人的休息時間打電話,睡著了又被她吵醒。”一名大二的女生滿肚子怨氣地表示。但即使有很大意見她也礙于同屋共住的關系不愿說出口,只能嘆氣表達心中不滿。
“鬧劇”不在少數,一些宿舍還出現了“呼嚕王”、“裸 奔姐”、“潔癖女”、“邋遢帝”、“抽煙王”等。大部分同學表示,忍忍就過去了,而某些“抗壓”不強的同學則要找心理老師幫忙“降壓”,或索性在大學周邊租房尋求一方安寧。
此外,經濟上的差距也帶來不少問題。一名在廣藥就讀大一、還在申請國家助學貸款的貧困生告訴記者,國慶回校后,宿舍多了四臺電腦,每天一下課,有電腦的室友就迫不及待地趕回宿舍上網,而沒有電腦的他不想回到宿舍看著別人上網,被提醒自己是個“窮人”,于是經常“藏”在圖書館或教室里啃書本,而室友見他整天拼命學習也難免冷嘲熱諷,這讓他更難以承受。
“他們經常相約外出買東西,而且對一些品牌很熟悉,有共同語言,我自己沒有這種經濟條件,只好把心思放到學習上,沒想到竟然被孤立了。”該同學說。
專家
90后應多一份寬容心
無論是新生還是老生,宿舍關系要是緊張,又應該如何看待呢?對此,記者咨詢了人民醫院心理健康科的馮冬梅主任。
馮冬梅認為,大學生宿舍偶有“鬧劇”是屬于正常現象,尤其是90后個性鮮明的一代,交往中的磕磕撞撞更是在所難免。“當代大學生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常常會過于強調個人的內心需求,忽略旁人感受,不懂得集體生活的相處之道。”馮冬梅強調,其實每個大學生多少都會有這樣的一個難融入集體、難對他人敞開心扉的心理過程,這不是心理病,這只是一種因人格基礎、個性特點的差異而造成的適應差別。
“學校應多開展團體活動,幫助同學之間建立友誼,并開導學生釋放心中的煩悶情緒,逐漸去度過這個適應期。當然,要讓同學之間能相互包容、彼此愛護,讓大學的寢室關系融洽,學生本人也要多做努力。學生首先要克服在新環境下的排斥心理,找到自己適應新環境的方式方法;其次,友好對待同學,要懂得包容,在遇到矛盾的情況下,也不妨大膽提出,與他人分析狀況、分享想法。這就是一種向善的相處之道。”馮冬梅建議。
南方日報記者鄧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