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心理認同會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伴隨一種愉悅和滿足的情緒體驗,從而促進學習活動的有效進行。而不滿、壓抑的情緒會抑制人的思維活動,使學習活動事倍功半。因此,
魯南技師學院成功的課堂教學需要全方位取得學生的心理認同。
1 對課堂教學行為規范的心理認同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課堂教學是一種群體教學形式。為了保證課堂教學按計劃正常有序地進行,需要教師按照教學規律規范自己的行為,為此許多學校制定課堂教學行為規范。規范的建立為課堂教學提供了制度保證,但規范的實施還需要師生的配合。對教學規章制度的心理認同會使學生產生一種發自內心的驅動力,進而去規范自己的行為,以適應課堂教學的要求。這種內在驅動力的優勢在于不需要教師的頻繁督促就可以長久地發揮作用,甚至可以反過來促進教學管理的完善。反之,若學生對管理制度只限于規則認同,認識不到教學管理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學生自身就會產生束縛感,總有掙脫束縛的傾向,總有達到規范所允許的低標準即可的心理,這就不利于教學管理制度作用的發揮及完善,更無法保證課堂教學達到預期效果。
2 對授課教師的心理認同
教師和學生是構成一個完整教學過程的不可缺少的兩個基本要素。從某種意義上說,課堂教學就是以課程為載體的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和溝通的過程,學生對教師的認同感是影響溝通的重要因素。學生對教師的心理認同可以使學生愿意主動與教師交流,愿意模仿教師的行為舉止,愿意了解教師所從事的研究領域,愿意接受教師的觀點,甚至愿意主動去做認為教師希望自己去做的事情,這就為順利開展課堂教學提供了可能。反之,教師若得不到學生的心理認同或得到的只是學生迫于校紀校規和教師威嚴
而表現出的規則認同,學生就沒有參與課堂教學的內在動機,導致其學習是被動的,而教學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3 對課程價值的心理認同
魯南技師學院根據feather提出的學習動機的“期望一價值”理論,人從事任何活動都必須有獲得有價值結果的期望。就是說,人必須認識到他所從事的活動的結果是有價值的。沒有一個人會真正努力學習自己認為是沒有價值的東西。如果學習該課程只是為了獲得學分和獎學金,一旦學生通過其他渠道滿足了學分和獎學金的需求,學習的愿望就不復存在。對課程價值的認同危機還可能會導致學生采用非正當手段獲取不屬于自己的榮譽或獎勵,擾亂教學秩序,挫傷其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只有學生認識到學習該課程對今后的事業發展和就業等有幫助,即對課程價值有心理認同,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才能被激發出來,并長久地得以保持,學生才有可能積極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
4 對自身學習能力的認同
大學生是自我認同危機表現突出的群體,以往的優秀表現與大學期間的現實表現之間的差距使許多學生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學生對自身能力的認同感決定著其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心理學研究證明,“個人的自我概念水平制約著他的行為活動。一個認為自己應是學者的人,將給自己定出高水平的抱負,并力求去實現它;一個認為自己各方面都是不合格的人,將會因為害怕失敗而對解決問題或接受任務猶豫不決”。只有當學生認為通過自身努力有可能學會教師所要求的課程內容時,學生才有可能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否則他們會采取拒絕、逃避以及消極對待的方式,這都不利于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更談不上教學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