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山東省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在濟南開幕。會議期間,省人大代表、山東金洲礦業集團有限公司機動車間主任孫徐軍接受了山東廣播電視臺廣播新聞頻道記者采訪。孫徐軍說,和學歷教育相比,技能教育社會重視程度不夠,下一步還要繼續加強對技術工人的培養和表彰,進一步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使得90后和00后都能積極投身到技術工人這個崗位上來。
時下的中國,正告別“世界工廠”走向“質量時代”,這對高技能勞動力的需求也不斷攀升。但讓人尷尬的是,目前高素質一線技術工人嚴重短缺,一些制造業企業開出近萬元的月薪,仍解決不了“技工荒”問題。問題出在哪里?
問題在教育,也在人才培養和評價機制。不少人仍對職業教育充滿偏見,將上大學所代表的學歷教育視為“鯉魚跳龍門”的通道。而這種偏見主要來自于這一現實——優秀的職業技術教育畢業生雖能在就業市場上受青睞,但在成長空間和所享受福利等方面很難達到與學歷教育畢業生一樣的待遇。這是一個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旺盛與社會認可度低之間的矛盾。
世界經濟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是科學技術和制造業的競爭,這場競爭不僅需要一流的管理人才和研究人才,更需要一流的能工巧匠。畢竟,再高端的技術,把它高質量地轉化成產品也都離不開工人那雙手。
換句話說,中國的制造業要真正振興,中國制造2025要與世界接軌,建設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打造更多“大國工匠”已是當務之急。這就要求,我們應該從高等教育包括職業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出發,對其進行正確定位,注重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接軌,注重產學研相結合、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讓二者共同服務于學生成才和社會發展人才需求路徑。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201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又提到“支持社會力量舉辦職業教育”。日前,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又提出具體指標:到2022年,職業院校教學條件基本達標,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型轉變,建設50所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150個骨干專業(群);建成覆蓋大部分行業領域、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中國職業教育標準體系。
當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只是基礎,如何讓技術工人能夠成長才是重中之重。也就是說,要想真正從根本上破解“技工荒”,塑造一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我們除了要破除“唯學歷”的導向,并進一步加強輿論引導,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完善職業教育體系外,還必須要讓“大國工匠”名至實歸,即大力提升技能人才政治地位、收入水平,提供包括住房等在內的技能人才保障服務待遇,徹底實現職業平等。政府和企業要舍得拿出“真金白銀”,想方設法讓廣大一線技能勞動者既有“里子”又有“面子”,切實讓他們在新時代的各個崗位上都能擁有獲得感、幸福感。惟其如此,才能吸引更多青少年走進職業院校,才能為我國加快建成制造業強國提供足夠的人才儲備。
總之一句話,只有在全社會形成一個“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的良好氛圍,讓一線技術工人擁有更多社會認同感和職業榮譽感,才能真正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華麗轉身。
來源:濟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