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我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根據初中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及他們的知識水平,努力創設課堂上的樂學氛圍,從而喚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一、以形象有趣的語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生動形象的語言,富有情趣,富有感染力、吸引力,它能把模糊的事理講清楚,把枯燥的道理講生動,使學生在頭腦中留下深刻印象。
二、啟發式講授激發學生求知欲望。
在教學中,我結合教材內容,把地理學科本身的規律性和學生思維的規律性有機結合,創造情境,激發興趣,使學生的思維隨著教師的語言而起伏變化和發展。如講述《長江巨大的水能》時,我問:“長江上游流經哪些地區?這些地形區在地勢上如何變化?這種地勢的變化對河流的流速有何影響?那么水能如何變化?”提出這一系列疑問,目的是啟發學生思維,產生渴求解決問題的愿望,然后因勢利導,集中分析長江水能資源受地勢的影響很大,進而突破難點。
三、利用直觀教學,加深學生印象,形成教學高潮。
中學生往往對圖畫比較偏愛。針對這一特點,課堂教學中,我盡量從圖片入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第三冊第四章第二節“氣溫分布和溫度帶”一節,課文一開篇就有一幅圖,圖的上半部分表現的是哈爾濱和廣州迎春花市。兩幅圖恰到好處地表現了除夕之夜我國哈爾濱和廣州的春節活動,而所反映出的一寒一暖的景觀,正說明了我國南北氣溫的差異。
四、開展課堂競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我把競賽引入課堂,充分調動每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競賽,使每個學生的精力都保持高度集中,認真聽,積極答,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學習的效率。例如,在講述黃河“地上河”成因時,采取先提示講解:①中游流經什么地形區有什么地形特點?②本地區降水在時間上有什么特點?③出示黃土高原景觀圖,讓學生了解黃河中游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地表千溝萬壑,支離破碎。④黃河下游流經華北平原,河道會有什么變化,流速會怎樣變化?根據提示,學生思考后,分組討論搶答。通過這種方式順利地解決教材中的難點,使學生學會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五、開展課堂旅游,提高教學情趣。
根據地理的學科特點,在課堂教學中將某些內容設計成旅游線,可以讓學生在歡快愉悅的氣氛中學會思考,增強記憶。如:在學習中國的鐵路干線分布時,讓學生熟悉我國鐵路線的分布,我是這樣設計的:有一批俄羅斯旅游團乘飛機到達哈爾濱,他們要坐火車到云南省昆明旅游,沿途要參觀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馬俑,請問:領他們走哪幾條鐵路線為便利?通過這種旅游線的設計,使學生學到知識更加系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