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2011年濟南市教育工作會議在龍奧大廈舉行。記者從會上獲悉,今年起,濟南市將以特級教師、名優教師交流為突破口,健全中小學教師區域內合理流動機制。濟南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此舉旨在逐步實現教師資源的均衡配置,在促進教育公平的同時進一步限制擇校現象。
教師交流先從特級教師、名師開始
此前,建立區域內城鄉之間、學校之間教師和校長定期合理流動機制,已先后被納入國家和我省的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如何實現教師的流動,促進教師資源的均衡配置和教育公平,成為備受關注的問題。
今天的會議上,健全中小學教師區域內合理流動機制被列為濟南市教育局2011年的工作重點。濟南市教育局局長陳東生指出,今年要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上邁出更大步伐,加大教師培養培訓和交流力度。
據了解,今年,濟南市要以特級教師、名優教師交流為突破口,逐步建立健全中小學教師區域內合理流動機制。通過政策引導、職稱評聘、績效考核等多種措施,引導和鼓勵教師由城鎮學校向農村學校、優質學校向薄弱學校、超編學校向空編學校合理流動,逐步實現教師資源的均衡配置。
記者從濟南市教育局獲悉,參加交流的教師均為特級教師或名優教師。其范圍包括獲得山東省特級教師、山東省優秀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全國模范教師、山東省教學能手等榮譽稱號的在職在崗專任教師。
按照交流原則,特級教師、名優教師、教學能手交流要按照從優質學校到薄弱學校;從規范化學校到一般學校;從超編學校到缺編學校;從城市到農村的原則,堅持以強帶弱、資源共享。對于沒有農村任教或支教經歷的特級教師、名優教師、教學能手,跨校交流應選擇農村學校,對于已在農村或薄弱學校任教的特級教師、名優教師、教學能手,在本區域內進行跨校交流。由此,一些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也將有機會迎來更多的名師。
據了解,初中、小學、幼兒園學段原則上由縣(市)區教育局負責在本區域內進行交流,高中學段由濟南市教育局負責進行交流。
交流期間,名師人事關系仍留在原單位
按照濟南市教育局的規定,新當選的特級教師、名優教師、教學能手原則上要在當選年內開展跨校交流,交流時間一般為一至三學年。
特級教師、名優教師、教學能手可采取互派掛職、學科互補交流等形式,即教師要互派任教。特級教師、名優教師、教學能手在交流期間應滿工作量,工作量主要包括課堂教學、示范課、專題講座、聽課評課、教科研等,其中,課堂教學比例不少于工作總量的50%。
擔任校、園長(含副校、園長)的特級教師、名優教師、教學能手在交流期間,除在接收學校上課外,可參與交流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等活動。
人事關系方面,按照規定,特級教師、名優教師、教學能手跨校交流期間,人事關系、工資、福利等原則上保留在原單位。其間,公費醫療單位保持不變。因地域原因造成就醫不便的,按照本人意愿,可遷往交流學校所在地,也可由雙方學校適當解決部分醫療費用。濟南市教育局要求,接收學校要努力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妥善安置特級教師、名優教師、教學能手的生活,使其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
據介紹,在規定的期限內,進行跨校交流的特級教師、名優教師、教學能手優先評聘專業技術職務、優先評先選優、優先參加業務培訓、學術交流等。
交流結束后,教師考核采用交流教師自評、接收學校復評、市、區主管部門考核組考核審定的三級方式進行,考核結果存入本人檔案。
讓名師交流不僅僅為了“限擇校”
濟南市教育局人事處處長馬寶山介紹說,早在2006年,濟南市教育局便已下發文件,推進區域內教師流動。不過由于困難重重,收效不大。
今年,此事再次被提上重要議程。“這次首先從優秀的特級教師、名師開始交流,是經過慎重考慮的。”馬寶山說,其中一個考慮就是更好地解決擇校問題。“擇校更多的不是看學校,而是選擇學校的名師和教學質量。如果名師們能夠流動起來,擇校也就沒了必要,那么部分熱點學校的擇校問題就有望得到緩解。”他告訴記者,從更大的角度來看,名師的流動有助于教師資源的均衡配置,促進教育公平。“名師到了薄弱學校,有助于這些學校教學質量的提升,也讓更多的學生享受了優質教育資源,從而帶動了這些學校的發展。”
記者從歷下、槐蔭等區的教育部門了解到,由于操作起來較復雜,具體的交流方案正在制定研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