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習慣使用微博隨時獲取、分享信息,微博招聘、“微簡歷”也讓職場發生了一些改變。招聘企業設立了官方微博,發布招聘信息,求職者也紛紛注冊微博,實時關注企業招聘動態,期待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作為用人單位和求職者雙方展示自我的一種新手段,微博招聘已經慢慢變成時尚。
家在江蘇省連云港市的陳輝,今年大學畢業,在招聘會現場投下很多求職簡歷后都如泥牛入海,杳無音信。但在一位有著1889位“粉絲”的網友轉了他的求職微博后,立即柳暗花明又一村,不到一天時間,他就與江蘇的一家媒體達成就業意向。
求職效果還不錯
筆者試著登錄新浪微博、騰訊微博等相關網站,各種類型和風格的“微簡歷”在“微招聘”的主頁滾動更新。在某網站的活動頁面上,如果求職者對相關公司提供的職位感興趣,可以直接點擊“我要投簡歷”,隨后發一條微博就有望獲得該企業的就業機會。在搜索框里輸入“招聘”“求職”“微簡歷”等關鍵字,結果顯示相關信息達十多萬條。
4月20日,英才網聯-朝陽人才市場聯合舉辦的“第67屆建筑專場招聘會”,英才網聯工作人員將招聘單位情況、崗位信息、人員名額變化等,利用英才網聯官方微博進行及時播報,讓關注英才網聯微博的求職者第一時間內了解了招聘會現場的情況。
時下,不少人已習慣通過微博來招聘人員或者搜尋相關就業信息。微博這種即時、簡潔、快速的招聘和求職渠道,已成職場新寵。
“招本地小助理,月薪3K,無需坐班,可睡懶覺……”杭州作家陸先生不久前發布的這條微博,已被轉發了545次,有評論423條。對微博來說,“轉發”意味著信息更大范圍傳播,“評論”則說明有了回音。經過一番考察,陸先生相中了一位杭州女孩。“微博就像圓桌會議,哪位對我拋出的‘繡球’感興趣了,在微博上說幾句,我的‘粉絲’開始品頭論足,我也對求職者有了更全面的了解。”陸先生說,相中的這位女孩,面對“粉絲”的“百般刁難”,回答很恰當,從中看得出她與人交往的能力不錯。
家住江蘇連云港的網民“納武”是一位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他經常在微博上關注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公司的主頁,一旦有招聘信息更新,他就立馬跟進,還時常給中意的公司留言或者發信。“微博招聘已不是個新鮮事了,身邊的不少同學用這種方式找工作,效果還不錯。”“納武”表示。
微博招聘緣何流行
截至2010年底,我國微博訪問用戶已超過1.2億。在微博招聘這個平臺上,求職者用不超過140字的篇幅為自己“畫像”,而招聘者則要通過這個平臺發布信息,考察求職者。
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微博招聘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據了解,微博招聘主要集中在IT、金融、房地產、傳媒等行業,求職者多為年輕人。求職者看中的是其高效率和零成本,而一些規模不大、招聘人數不多的中小企業也在不斷嘗試。業內人士稱,微博是網絡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和大眾傳播等多種傳播形態的融合,微博上信息被“粉絲”轉發,再被“粉絲的粉絲”層層轉發……“裂變式”傳播可以在短時間實現幾何級數擴散。
今年6月即將大學畢業的小劉在微博里說,發“微簡歷”,一半是好玩,一半是碰碰運氣,“很有可能就成功了”。更多的職場人是看中了微博求職的時效性和互動性,一旦有了對口的用人單位,雙方通過網站或手機就可以互動,不用見面甚至不用通電話。而不成功也不用尷尬,更可以省去前往面試的費用。
蘇北某新能源企業人力資源部經理武先生表示,如今通過傳統的人才市場和人才中介網站招人才不容易,微博招聘是一個不錯的渠道,因為它幾乎無任何費用,減少了企業的招工成本,其傳播速度也遠快于傳統人才市場和中介網站。據了解,目前在微博上發布招聘信息的多是企業人力資源部門的工作人員,也有一些用人單位直接開通了招聘專用微博,在招人的同時,企業也可以展示其形象,推廣品牌。
業內人士歸納微博招聘的特點:一是即時迅捷,相比其他的網絡工具,微博具有即時、迅捷的溝通優勢。不僅直接有效,而且招聘信息更新快,發布招聘信息后,通過粉絲轉載,信息便可很快被傳播出去;另一個則是招聘信息傳播的針對性強,效果好。
“微博招聘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招聘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性。”職場專家表示,當下求職難和用工荒并存,重要原因是求職和用工的信息不對稱。微博招聘,借助龐大的用戶群進行定向發送和微博強大的社會組織動員能力,可以促成更多潛在人才和潛在崗位的對接,并提高效率。同時,求職者可以通過企業主頁了解企業文化,并可參考網友對其的評論來做選擇。
微博職場尚需完善規范
與傳統的媒體信息發布、人才市場和網絡職介機構相比,微博招聘拓寬了供求雙方信息溝通的渠道,既有便捷、海量、成本低、傳播快等優點,但也存在信息真假難辨、監管不到位等問題。
南京的許女士就遇到過麻煩事。“招聘業務員,月工資4000元,提成另算。”在看到一家公司的微博招聘信息后,她覺得很不錯,立即告知對方自己的姓名和聯系方式等,可后發現根本不靠譜,求職沒成功不說,反倒被該公司追著去推銷保險。
網友“neek”表示,“找工作時信息不能寫的太全。網上的個人信息很容易被別人獲取。”用人單位“小白24”對此也深有感觸,“那些信息真假難辨,在網上談的好好的,但約好面試的一個也不來。”
對此,專家表示,由于微博是一種非制度化的傳播方式,雖有“認證”一說,但仍存在“不可驗證性”。此外由于微博的字數限制,許多招聘單位在微博上發布的招聘信息過于簡單,同時應聘者應聘過程中所回復的信息也顯得非常簡單,通過這些信息,很難判斷雙方參與招聘的誠意究竟有多少。所以在目前信息泛濫且缺乏監管的情況下,求職者和招聘單位都要當心騙局,驗證信息的真實性很有必要。
深圳市職業介紹服務中心副主任米國琛則認為,作為新生事物,微博招聘肯定有不完善的地方。如何讓它健康成長,除了微博發布者自律以外,重要的是相關網站和政府主管部門要主動介入這一職場新寵,對發布信息的真實性加強監管,終還要通過立法來加以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