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煙臺南山學院利用傳統的“粉筆+黑板+教案+教科書+嘴巴”教學
傳統的教學手段有它的長處,以講授為主,尤其是一些基本的理論和條例。教師可以通過選擇典型案例,配合教材中的相應內容,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先分析,再通過現場講解,加深學生對條例的理解。在選擇教學時和現實相聯系,選擇相應的案例,幫助充分感知教材中的條例的含義,這樣會使得概念更加清楚,結論更加準確,記憶更加深刻,在課堂中既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又增強了學生主動分析案例的興趣。
2 、煙臺南山學院利用先進教學技術手段,為課程教學改革提供教學資源支持
稅法課程知識更新的快,法律條例多,案例穿插的多,如果運用多媒體、實訓室或者網絡等這些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就等于以鼠標來取代粉筆,學生在課堂上就可以獲取更多的教學信息,這樣能彌補稅法課時不足的現狀。同時,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還同時配有文本、圖形、圖表、圖像、音頻、視頻、動畫等多種形式,有利于增強課程的直觀性、可視性和趣味性,能直觀展現稅收收繳過程、稅法案件審理過程以及納稅申報等實際工作場景,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稅法的積極性。
3 、煙臺南山學院利用現有的場地,設置情境,模擬教學
在現有的教室、座椅、板凳和人員的條件下,可以結合課程的教學內容,設置一定的情境,分組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擬稅款征納的過程,模擬企業核算的過程,讓學生有真實感。如企業的供應、生產、銷售的過程發生以后,當月需要繳納的稅額有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及個人所得稅,同時還發生城建稅、教育費附加等附加稅,此外企業根據自身的情況還要進行印花稅的計算貼花等,這樣學生在學習中了解整體的企業稅金的核算過程,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果,但是需要的學時也必然要增多。
4 、煙臺南山學院建立校內、校外實踐教學條件
高職學生從高中進入學校,缺乏對企業生產經營情況的了解,缺乏對社會的了解,加上實踐環節的薄弱,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不強。走上工作崗位以后,往往都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適應過程和重新學習的過程,這與工學結合的教學要求及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極不適應,這就要求每一個高職院必須建立相應的校內、校外實踐教學條件,在我們現有的實驗實訓室條件下,可以開發建設稅收模擬實驗室,讓學生在稅法模擬實驗室中利用會計賬簿、會計報表、納稅申報表以及其他會計和稅務資料等,進行辦理各種稅務登記流程的實際演練。學生還可以按照稅收征管的流程模擬不同崗位的工作任務,定期不定期實行輪崗制。通過校內模擬實驗,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動手能力,順利走上一線工作崗位。
另外,要實現真正的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師不僅要傳授課本上的知識,還要讓知識有實際意義,重要的是能解決社會生產、企業中的實際問題,學院、系部可以建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和一些企業達成校外實踐協議,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這些管理比較完善的企業參觀,經過幾次參觀,學生對企業經營的觀念提高,知道稅收對企業資金的影響,通過走訪參觀可以調查到企業實際繳納各種稅的情況和征納稅的現狀,這樣調動了學生對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學生深入企業了解之后,才會意識到自己專業知識的匱乏,可以增強學習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