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臨沂市位于山東省的東南部,東部連接日照,地近黃海,西接棗莊、濟寧、泰安,北靠淄博、濰坊。地跨東經117度24秒─119度11秒,北緯34度22秒─36度22秒,南北大長距228公里,東西大寬度161公里,總面積17184平方公里,是山東省面積大的市。
臨沂市交通十分便利,已形成海上、空中、公路、鐵路相銜接的立體網絡。已經復航的臨沂機場為國家二級機場,是魯南地區大的民航機場,可起降波音737、麥道82等機型,現已初步開辟了通往全國各地的15條航線。境內以4條過境國道 和14條省道干線為主,形成四通八達的公路網,公路總體水平和每平方公里密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兗(州)石(臼所)鐵 路、坪(上)嵐(山)鐵路和即將建的哈爾濱至長江三角洲的沿海鐵路大通道在境內交匯貫穿東西南北。建成的京(北京) 滬(上海)高速公路和日(照)東(明)高速公路在臨沂市內形成一個十字形,通車里程達到340公里。
行政劃分
臨沂市現轄蘭山、羅莊、河東3個區和郯城、蒼山、莒南、沂水、蒙陰、平邑、費縣、沂南、臨沭等9個縣,共計181個鄉鎮辦事處,9549個行政村。 臨沂市共有994.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821.9萬,占82.7%,非農業人口172.3萬,占17.3%。臨沂市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有漢、回、滿、朝鮮、壯、蒙、藏、苗等32個民族, 除漢族以外的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0.33%.
歷史文化
臨沂歷史悠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早在四、五十萬年以前,人類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創造了遠古文明。 二十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存在境內有多處發現使用文字符號,現沂河和沭河流域發現的近百處細石器文化遺存,是一、二萬年前的人類所創造。早在5000年以前,這里的人類就開始掌握了釀酒技術,使用砭石治病等。商朝時期,這塊土地上就豐存過郯、莒、費諸方國。周滅商后, 魯國和齊國是周王朝控制東方的重要支柱, 臨沂地域除分屬齊、魯等國外,見于<<春秋>>的還有顓、陽、向、莒、郯、根牟、於馀丘、杞等國。 春秋時期,除上述古國外,見于<<春秋>> 的有啟陽,中丘、祝丘、費、防、臺、東陽、武城、丘輿、向、次室、蒙、鄆、堂阜、蓋、 艾、紀障、密、鄢陵等20個。這些大城邑的出現,是經濟文化發達的標志。戰國時期, 域內諸封國先后為齊、楚所兼并,至戰國末期, 南部屬楚,北部屬齊。
書圣王羲之
秦朝統一,地方實行郡縣制, 全國分為三十六郡,臨沂地域屬瑯琊郡和郯郡。 西漢時,郡國并行。臨沂地域分屬徐州之瑯琊國、東海郡、城陽國和兗州之泰山郡。 東漢承西漢制度,分屬徐州之利城郡、東海郡、 瑯琊郡、瑯琊國和兗州之泰山郡、東莞郡、 東安郡和城陽國。三國時期,屬魏國。 至魏末,分屬東海國、瑯琊國、東莞郡、泰山郡。 西晉時期,分屬徐州之瑯琊國、東海郡、 蘭陵郡、東莞郡、兗州之泰山郡。 晉室南渡后,地域先后屬于后趙、東晉、前燕、后燕、 南燕、前秦和北魏。 隋朝分屬沂州(瑯琊郡)泗州(下邳郡)、密州(高州郡)、 海州(東州郡)、徐州(彭城郡)。 唐朝分屬沂州(瑯琊郡)、密州(高密郡)、 徐州(彭城郡)。宋朝分屬沂州(瑯琊郡)、 密州(高密郡)、淮郡軍等。宋室南渡后, 分屬于金朝山東東路的沂州、莒州、邳州、 泰安州。元朝分屬兗州府和青州府。清初因之,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沂州為府, 置附郭蘭山縣,降莒州為散州。屬沂州府。 有蘭山、郯城、費縣、沂水、蒙陰、日照、莒州6縣1州。中華民國成立后,廢府撤州, 實行省、道、縣三級制。1913年撤銷沂州府, 改莒州為莒縣。1914年分山東省為4道, 改蘭山縣為臨沂縣, 臨沂地域分屬濟寧道和膠東道。1918年撤銷。1936 年劃為山東省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抗日戰爭時期, 這里是中國******************創建的抗日根據地。1940年8月,在沂南縣青駝寺成立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1943年9月改為山東省戰時行政委員會。1945年8月在莒南縣大店鎮成立山東省政府。 在抗日戰爭時期,這里相繼建立過30 多個縣級和縣級以上政權機構。其中屬于縣級的政權組織, 一般稱抗日民主政府, 也有一些稱作行署或辦事處。這些縣級政權組織, 都獨立的發揮縣級政府的作用,分屬魯中、魯南、 濱海3個行政區。解放戰爭時期, 行政區劃層次仍沿襲抗日戰爭時期, 只是對區劃作了某些調整。1948年7月,魯中、魯南、濱海三個行政區合并為魯中南行政區, 設魯中南行政公署(駐臨沂城),下轄7個專區,49個縣。至1949年10月1日,臨沂地域分屬沂蒙、尼山、臺棗、濱海4個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繼續對行政區劃進行調整。1950年5月,魯中南行政區撤銷。以沂蒙專區為基礎,成立沂水專區,轄9縣。以濱海專區為基礎,成立臨沂專區,轄9縣。1953年1月將原屬臨沂專區的贛榆、東海、邳縣、新縣海連市劃歸江蘇省。1953年7月,沂水專區撤銷,除日照縣劃歸膠州專區外, 所轄其余各縣皆劃歸臨沂專區,同時, 原屬滕縣專區的平邑縣亦并入臨沂專區。1956年3月,日照縣劃歸臨沂專區。至1961年4月,臨沂專區轄臨沂、郯城、蒼山、臨沭、莒南、沂南、沂水、沂源、蒙陰、平邑、費縣、日照、 莒縣13個縣市。1989年6月12日,國務院確定,日照市升格為地級市。12月2日,國務院確定,沂源縣劃歸淄博市管轄。1992年1月,莒縣劃歸為日照市管轄。至此, 臨沂地區轄臨沂、郯城、蒼山、莒南、沂水、蒙陰、平邑、 費縣、沂南、臨沭10個縣市。1994年12月,國務院批準撤銷臨沂地區和縣級臨沂市, 設立地級臨沂市。原市級臨沂市分為蘭山、河東、羅莊3個縣級行政區。地級臨沂市轄蘭山、羅莊、河東3區和郯城、蒼山、莒南、沂水、沂南、平邑、費縣、蒙陰、臨沭9縣。
沂蒙紅嫂
勤勞、智慧、善良、 勇敢的沂蒙山人民有著輝煌的歷史和光榮的傳統, 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涌現出一大批享譽國內外的杰出人物。 植根于沂蒙大的沂蒙精神,如奔騰不息的沂河, 哺育著一代代沂蒙兒女,艱苦奮斗,開拓進取, 創造輝煌。特別是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寫下了光照千秋的篇章。清末, 著名的魯南幅軍配合太平軍、捻軍作戰,反抗清王朝的腐朽統治, 堅持斗爭長達15年之久,涌現出劉淑愈、 孫化祥等著名的農民起義軍首領。 中國******************誕生后, 沂蒙山區是山東早建立中國******************組織的地區之 一。早在建黨初期,黨的創始人之一王盡美就在沂蒙山區播下了革命的種子。30年代, 中共地方黨組織領導的著名的蒼山暴動、日照暴動、龍須崮暴動、沂水暴動等,顯示了******************人和沂蒙人民的大無畏的革命斗爭精神、英勇獻身精神。劉之言、郭云舫、劉曉浦、劉一夢、孫善師、 孫善帥等革命先烈的英名,永銘沂蒙大地。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 這里是著名的沂蒙山區革命根據地,是山東華東黨政軍領導指揮中心, 劉少奇、羅榮桓、徐向前、 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這里戰斗工作。趙博、 羅炳輝、劉炎、陳明、李竹如、常恩多、漢斯.希伯等著名革命烈士都在這塊土地上獻出了生命。從沂蒙山區出發, 羅榮桓率雄師挺進東北;從沂蒙山區出發,陳毅率大軍直下江南。在中國革命勝利的征途上, 深深地印下了沂蒙人民支前車輪的轍印。 沂蒙人民為奪取革命戰爭勝利, 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10多萬優秀兒女為革命獻出了生命。
臨沂市博物館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沂蒙人民發揚光榮傳統,弘揚沂蒙精神,戰天斗地, 改造山河,發展生產,建設家園, 涌現出厲家寨、王家坊前、 高家柳溝等一大批享譽全國的先進典型。“愚公移山、改造中國, 厲家寨是一個好例”。 ******主席對厲家寨的光輝批示,影響遍及全國,產生巨大動力。 改革開放春風,吹遍沂蒙大地,山河氣象一新, 城鄉繁榮興旺。國民經濟穩步發展,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普遍提高。九間棚、 沈泉莊、 羅莊鎮等一批新的先進典型為舉國所矚目。
臨沂市有著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聞名中外的漢代帛畫和《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竹簡等,就出土在臨沂市銀雀山下.我國許多歷史文化名人,如春秋時期的曾子、子路,戰國時期的荀況,東漢珠算發明家劉洪,西漢經學家匡衡,三國時期著名軍事家諸葛亮,東晉書圣王羲之,南北朝文藝批評家劉勰,唐代書法家顏真卿、顏杲卿等,有的出生于此,有的在這里生活過,都留下了難以湮滅的印跡。